笔趣阁小说 http://www.023dn.com/
对于楚国来讲,胜败本为兵家常事,而这次失败,楚成王已带部分兵力回国,楚国的中军毫发无损,总体实力上来讲,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影响。但真正影响的,是名将成得臣。
我们在讲楚武王、楚文王时都讲过,楚国的军法有一条,叫兵败主将自裁制。这是史上最严苛的问责制度之一,智勇双全、楚国栋梁的令尹成得臣,就在此战后自杀身亡。这对于楚国来讲是很大的损失。从此,楚国便安静了下来,直到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些,我们在讲楚国风云时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晋楚城濮之战,是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战役,这场战役,是春秋时期第一名将先轸的得意之作,也是冷兵器时期的经典战例。
之所以说经典,那是因为自城濮之战后,整个江湖的战争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曾经人们熟悉的战争模式是下战书,约定决战的时间、地点,然后是双方列队,左中右相对,接下来是双方各派人或者主将亲自出马,给予对方数落,有时还搞个致师,即派个猛将先去对方阵营耍一下威风,然后摆鼓,冲锋,混战一起,直至一方溃败,胜负决定。
这种战役模式便是商周以来关于礼制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甚至连战争都规定了相关的程序。奴隶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搞出来的这一套,显然是有利于统治的。参与战役的人,也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国人”,一般都是各国的士。所以,战争的目的是让你服,还不是让你死。只要你服了,那便算我赢了。
而要让你服的过程中,战争不得出现阴谋诡计,大家都要堂堂正正的,以男子汉的形象展现在战场上。如果把两国的战争当成是两个人的战争,那便是我们所熟悉的西方的“决斗”。
但城濮之战以后,人们开始琢磨战争是什么玩意儿来。战争的目的是第一位的,而过程是服务服从于战争目的的。战争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赢得战争,那只要能够有利于赢得战争,一切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
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主帅先轸使用了哪些为取胜服务的手段呢?首先是外交手段,达到联合秦、齐等国,并让秦、齐加入到晋军中来的目的,从而在军事实力上对楚军实现反超。
再是心理手段。楚军主将成得臣易被激怒,于是便不断来刺激你成得臣,使成得臣这位本是智能双全的楚国名将在判断上出现差错。
然后是战术手段,讲难听一点是阴谋诡计。先是退避三舍迷惑楚军,让楚军认为晋军怯战而心生骄气;在战场上,未擂鼓便直接冲锋,这叫先发制人;战马蒙虎皮,示弱诱敌,战车后拖树枝装溃逃,山丘后排伏兵,中军分兵合围楚左军,部署秦齐军队直接抄楚营等等,无一不是严重违反战礼的阴谋诡计。
但正是这样的阴谋诡计,直接导致了楚军的溃败,使晋军取得了一场本来至少是势均力敌甚至实力逊于对手的大胜利!
有人说,楚宋泓水之役楚国也曾经使用过阴谋诡计,当时楚军主帅成得臣刚渡过泓水便直接向宋军发起了冲锋,将宋军击溃,取得胜利。是的,如果楚国此后一直按重战争目的轻战争过程的话,不再死守战礼的话,那城濮之战的历史意义便要稍逊一些。
但楚军不但没有好好去总结自己得胜的原因,反而太渴求融入所谓的中原礼仪,遵从这些个战争礼仪,结果败得很惨。
晋国在城濮大战中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运用上,都远远优越于楚国,这样的打法,晋国不胜楚国不败才怪哩。而晋国自取得了城濮之战胜利后,便坚定地贯彻了“一切以战胜敌人为目的”的战争理念,而不再遵守那些个破战礼,于是,晋军越来越强大。
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许多著名战役,都是所谓的“阴谋诡计”下才取得的胜利,而这正是晋国开创的,正是晋文公时代由春秋第一名将先轸开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战国时,参与战争的士兵也不再局限于“国人”,只要是个人都可以参军时,战争因为阴谋诡计的不断使用而更加残酷,战役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战争的目的不再是让你服,而是灭了你的国,以亡了你为目的!
我们花了很多篇幅来介绍城濮之战,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在中国战争历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为了战争目的所使用的阴谋诡计,到后来只会产生一个又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和名将,后来的孙武、庞涓、孙膑、吴起、白起、王剪、廉颇、韩信、张良等等春秋战国、秦汉乃至后世包括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郭嘉等等在内的三国名将,哪个不靠这样的阴谋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功名?而这个时候,所谓的阴谋诡计便成了用于战争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