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 http://www.023dn.com/
1631年12月5日下午,经过一上午的跋涉。午后不久,前导的侦察兵打出到达的信号弹。到下午十三时许,前导队人员全部抵达预定的屯垦地。
他们预定的屯垦居民点,旧时空属于高雄市鸟松区的澄清湖畔。澄清湖原名大埤湖,后改称大贝湖“大贝湖”。20世纪六十年代才改名教澄清湖。这里原本是高雄市的工业用水的水源地,后来又成为高雄市着名的旅游观光区,素以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着称。有“台湾西湖”的美誉。
但是在1631年的时候,大贝湖和旧时空相差甚大,甚至没有明确的湖岸面积,严格说起来,直到清代曹谨开九曲塘,引澹水溪之水灌既农田,在此开辟的蓄水池,以供民生用水和来春灌田使用,大贝湖才正式形成。
1631年的大贝湖只是鸟松地区星罗棋布的无数池沼之一。面积远不如旧时空大。但是作为屯垦地的生产生活用水足够了。
关山跃站在土丘上,天空湛蓝,气温此刻不过二十度上下,不冷不热,有些秋高气爽的感觉。
鸟松地区是高雄平原上的一大片湿地,河沼遍地。乍看这里非常适宜农耕,但是关山跃知道这个地点有两大问题,一是太过潮湿,容易滋生蚊虫,不利于卫生;二是进入雨季之后势必会产生洪涝灾害。
但是此地灌既方便,土地肥沃,一直是高雄平原上的主要农业区。要在距离高雄市区不远的地方找更好的地点也很难了。也难怪勘探队和叶雨铭会选择这里。
“屯垦点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他问带路的黎苗连士兵。
农垦台湾旅团高雄联队的第一座屯垦点是大贝湖的南岸一处高岗上,这里地势较高,又是土石混合的结构,在雨季的时候应该不会被水淹没,临近湖泊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灌既,湖畔有大量土地,虽然比较卑湿,可以用来种植水稻。高岗上居高临下,也便于防御。
一根黑白色间隔的标志杆插在最高点上,关山跃在农垦兵团的队长们的簇拥下来到标竿处。标竿上有标注:海拔16.33米,严格说起来连丘陵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小土丘。却是这里的制高点。站在土丘上,四周一览无余,要说这里的风景还真不算坏。亚热带的荒野所呈现出的错落有致的植被较之热带丛林浓密幽暗的“绿色地狱”要显得层次丰富的多。
这里呈现出典型的湿地地貌,池沼星罗棋布,溪水纵横。在旧时空,这里是中国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关山跃心里感慨万千,下令道:“我们开始吧。”
在确定风向安全和清理出防火带之后,当晚移民们在丘陵和周围放了一把火。干燥的秋冬季助长了火势。火势是如此之大,迸裂的火星到处飘散,一度让关山跃很是紧张――他还是头一回遇到野外山林火。
虽然放火烧荒是开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在秋季的高雄平原上纵火依旧是件高危的事,万一防火带不够宽或是风向突然转向――在这遍地都是燃料的荒原上他们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移民们也骚动起来,壮丁们虽然都算是“骨干力量”,可以算是“坚定”,但是面对这样的自然威力,人就未免显得渺小,要不是关山跃始终做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模样,大约是要一哄而散了。
虽说第一天每个人都因为行军、搭建营地和清理放火带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当晚却没有几个人能安心入睡,只是到了下半夜,火势渐小,人们才渐渐睡去。关山跃原本想熬一夜的,没想到到下半夜两点一过就再也熬不住了,坐在帆布折叠椅上就睡着了,连什么时候被人扶到行军床上都不知道。
第二天一早,火势渐渐熄灭,整个屯垦点及其周围已经是一片焦黑。星罗密布的池沼和溪流限制了火势的扩大。
过火的地面一片焦黑,看上去很是凄惨。但是对开垦来说却是件好事。烧荒不但清理了地面,还杀死了隐匿其中的寄生虫和蛇虫,同时也给地面施了肥。
起床号吹响之后,先遣队全队集合,关山跃进行了抵达之后第一次全体点名。
点名结果是先遣队三百六十一人全员抵达,六人伤病。这个结果令他满意,看来自己的分段行军,充分休整的做法对移民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昨天抵达之后虽然马上开始了强体力劳动,但是伤病人员极少,从列队情况看,大家的士气也还不错。
关山跃简单的说了几句鼓励士气的话,随后下令从即日起每天发放双倍口粮――接下来的重活累活一大堆,不吃饱可不行。
接着,移民们从附近砍来两棵小杉树,打筒之后在高岗上竖立起来作为旗杆,在农垦联队的干部和黎苗山地兵的列队注视下,关山跃将一块奠基石放入标竿下面的奠基坑。联队部的号兵吹响了军号,随后,伴随着启明星旗和农垦旗的升起,全体齐唱《统治吧,元老院》。元老院在台湾的第一个屯垦点就宣告开始建设了。
升旗完毕,关山跃让护送的黎苗山地排和驮运队返回三块厝,告诉他们道路通行状态尚可,他将马上开始道路整修和新建屯垦点的工作。要李东田尽快安排驮运队运送第二批物资来,现在他手里粮食不多。
在他的指挥下,移民们在山岗上建立起临时营地。他们获得的预制房屋构件限于路况还没运到,移民们建立的营地非常的简陋,只是一些帐篷――他们使用的是标准的军用简易帐篷,两块帐篷布配合树枝就可以搭建起一个双人小帐篷,拆开之后帐篷布又可以作为雨披使用。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制作担架或者充作地垫。
营地的周围,移民们先挖掘了一道壕沟――这既是防御设施,也有排水的作用。用挖出的泥土堆起土垒,上面用竹木藤蔓制作成一架架鹿砦拒马,还搭建起了一个木制瞭望塔。
此地已经深入到本地土着活动的区域,虽然沿路看来并无村寨和田地,但是三块厝的驻防军官曾经警告过他,不止一次发现过土着窥视三块厝的寨子。而护送队伍来的黎苗侦察兵也报告说他们在搜索的时候发现过灰尽、粪便和烧烤过的动物骨骼之类的人类活动的痕迹。可见这里经常有土着活动。
随后的几天里,关山跃把先遣队劳动力的一半都放在修路工程上,从营地开始往三块厝方向延伸。与此同时,李东田率领余下的所有青壮年从登陆点相向修筑道路。同时,他还用黎苗排的士兵继续护送驮运队,往返于两地之间,将各种物资从三块厝运往
道路比预想中要好走一些,但是要让几十吨物资运送屯垦点上,就必须能通行牛车。眼下他们没有工程机械,全靠手工工具,只能用多投工的办法来克服。
先遣队的另一半劳动力,关山跃将他们全部投入到设防上。壕沟和土垒修成之后,土垒上布置的只是拒马。现在他打算把它们升级成木制的寨墙。
壮丁们把邻近的树林成片的伐倒,去掉枝叶之后用牛拖运到土垒上,不用熏蒸,也不剥去树皮,用斧子将木桩的顶部削尖,然后用火焰熏烤硬化之后,再将树干竖着埋入泥土中排列起来。为了增加树干之间的咬合度,还加上了水平撑和对角撑。
木制的寨墙大概是人类最原始的设防建筑了,世界各地都有,结构上也是大同小异。如果关山跃能到附近的土着寨子里转一转,就会发现他们修筑的寨墙和自己的一模一样。
用来修筑寨墙的都是大树,看得关山跃很心痛――虽然他心里也知道,这里有得是树木,以后开垦农田还要毁掉更多的大树,但是看到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倒下,然后被做成寨墙的木桩,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这也是为了安全的不得已而为之。他暗暗宽慰自己,这里的树木多得是,很快就会重新长起来的。
寨墙基本依托高岗的地形绵延大约有三百米,容纳八百名左右的移民绰绰有余。
寨子依托高岗地形,分为前后两寨,前寨位于高岗的南坡上,面积最大,为寨子的主体部分。设有寨门。后寨位于高岗的最高处,与前寨之间另有一道寨墙分隔,设有寨门连通。这里关山跃是准备作为队部和仓库之用。类似于“卫城”或者“皇城”的设置。也可以作为前寨一旦失陷之后最后的抵抗堡垒。
为了确保“卫城”的安全性,他设计了人工陡崖,准备用大量的劳动力将高岗的北、东、西三面的坡度加陡。还准备在陡坡上加上大量的木制和竹制的桩刺。
这是个长期性工作,眼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督促先遣队将壕沟、土垒和“卫城”的寨墙尽快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