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姓姒,传言为颛顼后裔,鲧(gun)的儿子。
史记说鲧是颛顼的儿子,鲧生禹。
但是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山海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如果你们把这个‘生’,当做生孩子,那么鲧比颛顼还大一辈,这显然很离谱。
我说过,生不一定是孩子,它也可能是指衍生出的部族,这句话本身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黄帝后裔的一支,衍生出了骆明一族,骆明又衍生出了白马一族,白马可能是那个部族的图腾。
具体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总之名为白马。我猜啊……可能是龙裔图腾。古代白马是龙的化身。身高八尺的白马,被认为是龙裔。
总之,鲧就是白马一族领袖。
从记述者的角度来翻译,意思就是‘白马一族,是现在的鲧族’。
我是以山海经为准的,所以鲧不是颛顼儿子。
不过史记可能也非空穴来风,有一种说法是,颛顼的儿子之一是鲧曾,鲧曾生了鲧祖,鲧祖生了鲧父,鲧父生了鲧,鲧生了禹。
这么算的话,颛顼是禹的六世祖。
鲧可能是个谥号、尊号之类的,白马一族的领袖,世代都叫‘鲧’。
因为世代都叫鲧,所以如何区分这几代鲧呢?于是就把最后一代叫做鲧,上一代叫鲧父,上上代叫鲧祖(祖父),上上上代叫鲧曾(曾祖父)。
是颛顼儿子的,乃是鲧曾。司马迁可能没梳理清楚,直接记述为鲧,于是认为禹是颛顼的孙子。
无论是哪种说法,不管鲧和禹,是黄帝分化的一支后裔,还是颛顼分化出去的一支后裔。
他们都是根正苗红的黄帝一系血脉。
然后问题来了,他们不姓姬,姓姒。
不姓姬,明显他祖上也不是嫡子,被外封了。
看过了我之前番外的,应该都懂。
黄帝分封了十四个儿子,其中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姬毫无疑问是嫡系,十四个儿子,十二个姓,还有俩呢?还有俩也都姓姬。颛顼和帝喾分别继承。
所以‘黄帝生骆明’,里面的骆明一族,应该是这十二个姓里其他的某个姓,比如姞(我猜的)。
之后骆明一族,又分封了某个庶子一脉,分化出了另一族白马。分化出去肯定得有别的姓啊,所以姓姒。
再之后,宗家一脉单传,部落式微,一直也没有更多的土地分封,所以白马一族再也没有分化别的氏族。
所以才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直接就是鲧了。
如果是指个人,那这辈分短得离谱了。
所以这一定是部落分化,分化就必须封新的姓。鲧禹姓姒,姒却不是黄帝分封的十二个姓,所以中间一定分化过一次。
那一次,就是骆明生白马。如此便正好对上了。
只分化过这一次,所以从黄帝到鲧,才如此的‘短’。
从世系就能看得出来。
姬姓极度强势,一代代疯狂开枝散叶,而白马一族,鲧之一系,却始终困在一隅,历代都没有能出人头地的大人物,以至于连续很多代,都没有扩充支脉,始终是宗家一姓单传。
从第一代鲧开始,一直都姓姒,一直都是鲧这个鲧那个,直到出了禹,成为了帝,还获得了‘大禹’这样的美谥。
大禹不是名字。
他姓姒,名叫姒文命。没有别的说法,他从小就叫姒文命。
在我们看来,这名字可以说是取得极好了。文命,多美的一个名字。
但这其实,侧面表达了大禹小时候的地位……双字名,属于贱名。
自古以来,单字为尊,双字为贱。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五胡乱华之前,都是传统。越往古代,越是如此。
比如帝喾,就叫‘夋’,夏启就叫‘启’,大羿就叫‘羿’,周人的祖先后稷,就叫‘稷’,初代商王成汤,就叫‘汤’。
殷商甲骨文里祭祀的高祖王亥,并不叫王亥,而叫‘振’。
周公名‘旦’,孔子名‘丘’,秦始皇名‘政’,汉高祖名‘季’,汉文帝名‘恒’,汉武帝名‘彻’。
你们可能要说,汉宣帝不是叫刘病已吗?
对,原名刘病已。还是襁褓,没有名字之时,就因为被巫蛊之祸牵连,被汉武帝下狱。四岁时大赦,送到祖母史家抚养。
刘病已从小就在长安街头过着市井生活,原本皇位跟他没关系,取得是贱名。
哪知道天命在他,昭帝死后,霍光扶植刘贺登基,结果他太昏君了,在位二十七天,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坏事……
大臣们受不了了,霍光果断把皇帝废了,即海昏侯。
之后找来找去,最后把在街头长大的刘病已,接回皇宫扶植为帝。
刘病已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字为刘询……
你们可能要说,颛顼不是俩字吗?
颛顼并不是黑帝的名字,这个我说过,同样尧、舜,这也都不是名。
舜是谥号,尧是谥号,大禹也是谥号。
注意,‘大禹’是谥号,禹只是简称。他是第一个用两个字来表达谥号的人,谥号这东西,字越多越好,先秦基本都是一个字谥号,汉以后偶尔会有两个字的谥号。唐宋开始不要脸了,七八个、十几个字的谥号,清朝最不要脸,二十多个字的谥号都有……
但名字,晋朝以前,一个字为贵。
颛顼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看过我前面解读的,应该还记得,我驳斥颛顼叫乾荒的说法。这里补充一下,当时我并没有提双名为贱的事,其实这也算是理由之一,颛顼名叫乾荒就离谱。
同理,舜的名字,也没有记载。
以舜小时候的落魄卑微地位,我估计是个特别贱的名,比如叫姚二狗子之类的,大概这意思,所以没有流传。
至于尧……按照尚书的说法,尧名为‘放勋’。
‘放勋’可能就相当于现代的‘大强’、‘铁根’这种名字吧。
只是我们现代人,get不到上古的点。非要说有什么寓意,那就只能字面理解,‘放’古义是流放、驱离的意思,‘勋’的古义为:能成王功也。
合起来作为一个名,意思就是‘驱逐功业’。
典型的贱名,其实尧的童年也不好。
按照史记的说法,在帝喾后面继位的,是长子帝挚。尧只是个小儿子,哥哥当了帝,直接把弟弟封到陶地,没发展几年,之后又转封到唐地……所以尧后来是陶唐氏。
哪知道唐尧依然发育起来了,他人格魅力高,又有能力,部落经营地很好。
尧靠着自己笼络声望等手段,再加上哥哥帝挚执政实在是太昏庸,所以各方诸侯废了帝挚,接尧回来继承大统。
他这么爱刷声望,估计也和不受父亲、兄长重视的童年有关吧。(刷声望的事具体去看第一卷末尾免费番外)
回归正题,魏晋之前,取名儿尽量取单名。
因为古代夭折率高,所以孩子出生基本都是没有名字。稍微活到几岁时,才会取个小名儿,只是用来叫他,他知道是叫他,能应答就行了。
放勋、病已、阿瞒都是这种小名。
如果还没等有大名,爹就死了,或者爹不重视他,懒得再取个大名,那就有点惨了……
以舜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被父母嫌弃的程度来看,我怀疑舜的真名,特别奇葩……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总之夏商周直到秦汉,乃至晋朝前期,都以单名为贵。
只有黄巾军里的一些人,才会叫双名。三国里贵族出生还叫双名的,只有孙尚香……而正史其实并没有记载她,最早出于元杂剧。
综上,大禹名叫姒文命,听起来很霸气,实则在当时是个贱名。
‘文’古义为花纹或纹身,‘命’就是令的意思,只是比令更强调一点。后来引申出天命(上天的命令),人活着乃为了执行天命,而人死了,就是没命(上天不再给你命令了,你不必存在了)。继而才衍生出寿命、生命的意思,最开始就是命令的意思。
所以文命,貌似是指他身上有刺配(我猜的),也有可能是把使命刻在身上的意思。
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估计是族里的长辈给取了这么个名字,浪漫点地说法,就是把振兴家族的使命,刻在他的身上。
为何长辈不取单名,这跟他小时候整个家族地位卑微有关。
按照周时期的说法,共工、三苗、鲧和驩兜,乃是四罪。
即上古的四大罪族,直白点,被流放者,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