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与周皇后正在担心太子在民生军的安危之时,民生军将阿巴泰围困在莒州、诸城一带的消息令崇祯皇帝欣喜若狂,他的太多的仇恨和耻辱都是建奴造成的,如今,民生军,将奴酋围困,如何不令人兴奋? 王凌和崇祯都在向莒州、诸城集结队伍,此时的阿巴泰在做什么。 历史记载,阿巴泰率部入关后在直隶、山东大肆烧杀劫掠,如入无人之境,嚣张之极,崇祯十六年三月,其主力部队攻入莒州一带,但见杨柳拂堤,绿草青青,遂解下厚重的盔甲,在莒州养起马并休整起来,一点也不担心明军来没。 此时哪里还有明军,能打的都让崇祯祸害完了。 但是,由于王凌的穿越,由王凌的民生军,阿巴泰此次入关劫掠可不会顺风顺水了。 半个月前,民生军开始主动向清兵发动攻势,清兵猝不及防,各路大军均节节败退,民生军步步紧逼,逐渐把阿巴泰的兵力压缩在莒州、诸城一带。 阿巴泰怎么想?在莒州城内,阿巴泰此时已没了刚入关时趾高气扬的神情,而是无比的懊恼和焦虑。 阿巴泰是名将,擅长闪战奔袭作战,同时又擅长捕捉战场良机,临清的果断撤退,避免和民生军硬碰硬,使清兵没有遭受大的损失。 从临清撤兵后便选择防守薄弱的州、县、村、寨进行劫掠,收获颇丰。 但名将也有缺点,这个缺点便是贪婪,不会见好就收。 本来,从临清出来,一路向北劫掠并顺势出关,民生军是没有机会的。 但阿巴泰及其将领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低的估计了民生军的力量。 他们非要去登莱、莒州、海州等地,因为这些地方他们还没劫掠过,金银财货肯定比劫掠数次的其它城池要多。 但是深入内地,会被民生军包了饺子,他们不担心吗? 此时,阿巴泰已知道与他作战的是土匪起家的民生军,而不是明军。 一个土匪而已,有几件厉害武器而已,能打败我大清?能包我饺子? 痴人说梦吧。 阿巴泰及众将领不认为民生军敢主动进攻他们,也不认为他们会被包围。 所以他们大摇大摆的在明境横冲直撞,却不料被民生军突然攻击,顿时,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清军便溃不成军。 此时,在莒州的一栋大房子里,阿巴泰跺来跺去,口中念念有词:“突围,一路向北,取道天津、古北口出关……” 阿巴泰在寻求突围,此时驻扎在莒州、诸城一带的清兵约四万人,掳来人口约有十万人,牲口无数,金银粮食无数。 图赖的五千余兵马和西鲁特的五个兵马驻扎在诸城。诸城离莒州160多里,队伍分散容易让敌各个击破。 阿巴泰令这两支清兵向他靠拢,全部撤往莒州。 图赖和西鲁特犯难了,他们很想撤往莒州,但是怎么撤? 怎么撤能不让民生军知道而不堵截? 两名将领非常担心在撤往莒州途中被民生军吃掉。 如果不撤退,困在诸城,被灭也是早晚的事,两名将领此时非常懊悔,正是因为他们贪得无厌,才造成了如今之局面。 图赖和西鲁特冥思苦想,最后图赖说道:“你我各出一个牛录,大张旗鼓的撤退,吸引敌方的注意力,然后我们趁暗夜悄悄撤离。” 西鲁特道:“你是让咱牺牲两个牛录的人来掩护大部队撤退?” 图赖痛苦道:“与其全军覆灭,不如牺牲一部分人而保全大部队。” 西鲁特纠结半天,才道:“那好吧,我们各自挑选一个牛录,挑选好后,明天开始撤退。” 是什么部队在围困诸城?真的很强悍吗?连图赖和西鲁特这两个大清猛将都突不出去吗? 围困诸城的是牛四所率的第四军三个作战师,另外还有刚组建的三个民军师共计六个师两万七千余人。 因为诸城及周边各县都进行了土改,贫苦百姓都分了地,没收地主豪绅的浮财及粮食分给了贫苦百姓。 刚能吃饱饭的山东人民积极踊跃参军,所以牛四所辖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很快组建了三个民兵师。 牛四六个师将清兵图赖及西鲁特所部一路追杀,最后这两支清兵损失大半,龟缩在诸城城内不敢出来。 那么,牛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为什么不攻城? 一是王凌想让莒州与诸城同时行动,二是如攻城必将伤害城内无辜百姓。 介于这两种原因,王凌迟迟没有下达攻城的命令,因为他在等待最佳战机。 话说图赖与西鲁特谋划好后,图赖派出是自己的包衣家奴的侍卫长周炳义,让他率三百死士与西鲁特的家奴曹三的三百死士于子时从诸城西门杀出。 周炳义与曹三领六百死士于子时从西门突围,由于深夜,这六百死土只遇到很少的抵抗便突破民生军包围圈。 本来周炳义和曹三已经做好了为主人牺牲的准备,而这六百死士同样抱着如此信念。 不料却突围成功,周炳义和曹三等众人大喜过望,辩明方向,便带着这群人朝莒州方向狂奔而去…… 为什么这么少的人一下便冲出城门?原来这是牛四欲擒故纵的计谋,牛西意在弄清这群人的意图。 牛四认为图赖和西鲁特这一万人早已是他的盘中餐了,至于早吃晚吃,那要看我牛四爷的心情了。 牛四把这一队人马放出来,准备在路上吃掉他们,只见这六百死士冲出城门后一路向西朝莒州方向奔去。 当这一群死士来到一个叫五莲山的地方,伏兵四起,一阵火箭弹和手榴弹扔过去,这些死士便死伤大半。 原来牛四早便让民生军第十一师师长徐清率部在马莲山设伏,只等敌人进入口袋。 徐清跃马挥刀和战士们杀入敌阵,犹如砍瓜切菜的将敌人一个个斩首。 最后包括敌头领周炳义、曹三在内的两个牛录六百多人大部分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