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大军在倭国沿岸展开登陆作战,大明水师的战船劈开东海浪潮,踏上倭国的土地, 三面包围之势让倭国上下陷入极度恐慌。 起初,明军势如破竹,沿海的倭寇据点纷纷溃败。 然而,倭国并非全无抵抗,倭国地势险峻,岛屿众多,尤以本州为主,其山脉纵横、河川交错,形成天然屏障。 加之倭国的地方豪强熟悉地形,善于游击作战,明军的补给线不断遭到袭击,前线推进受阻。 随着战线逐渐拉长,战局却渐渐陷入僵持。 朱棣驻扎于京都附近的临时大营中,看着摊开的地图,眉头紧锁。 “若是按照老四的想法,朕就不能毁了倭国的山河与民生,然而这般僵持下去,既耗兵力,又损国库!” 朱棣拍案而起,目光灼灼地看向众将。 “陛下,”戚景通拱手劝道, “倭寇以分散之势扰乱我军,我军人数虽多,却因不熟悉地形而未能一举拿下。 此刻,倭寇正以京都为核心,整合残部固守,而我军远道而来,若战线再延长,怕是后方粮草难以为继。” 朱高煦嗤笑一声,豪气道:“这些跳梁小丑不过是借地形苟延残喘!父皇,儿臣愿领三千精骑,从北部突破,将倭寇老巢一举击破!” “老二!”朱棣喝止,“此战非是孤勇可成,倭国民心未定,贸然强攻只会加剧其反抗。朕要的是让倭国臣服,而非将其化为焦土。” 众人沉默不语,战局之困顿显而易见。然而,朱高煴却缓缓走出,双手展开一幅地图,指着倭国南部区域说道: “父皇,如今倭国虽有反抗之力,但也有内部分裂的隐患。 其将军幕府虽统治全境,但各地大名割据,早已对幕府权威心存不满。 若我们能利用这一点,不必以兵锋取胜,而是以离间之策,让倭国内讧,我们便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终胜利。” 朱棣闻言,神色稍缓,问道:“你有何具体之策?” 朱高煴的计划,是在军事行动的基础上,利用倭国内部的权力争斗进行分化瓦解。 他详细说明道: “倭国内部的大名大多受制于幕府,但也有许多心怀不满者,尤其是南部九州与四国一带,其大名本就与将军争权已久。 若父皇能派使者带去条件优渥的投降条款,如承认其领地并给予贸易特权,则他们必然愿意倒戈。” “如此一来,南部区域便可作为我军的立足点,不仅能缩短补给线,还能逐步削弱幕府的抵抗力量。” 戚景通点头附和: “魏王之策,实乃上策。我军可暂缓北进,先稳固南部,逐步推进,避免陷入全面消耗。” 说完戚景通话头一转:“可是大明与倭国隔海相望,殿下如何得到如此详细的线报呢?” 并非戚景通不满朱高煴,而是在战争中,一丝都马虎不得,这么重要的情报要是出现纰漏,他们的生死倒还好说, 大明朝两代人可都在这里呢! 要是朱棣四个人死在了这里,远在南京的朱高煴非得发疯不可! 朱高煴看着戚景通诚恳的眼神,缓缓开口道: “当时叶春被太子去信一封,便不敢怠慢,不仅仅探查清楚了浙江沿海的倭患,就连倭国的情报,也借助锦衣卫和东厂的力量调查了个底朝天!” 听闻此言的戚景通一拱手,缓缓地坐下。 而朱棣当即拍板: “好,就依此计。命锦衣卫携密诏,联络九州与四国的大名。同时,继续稳固沿海据点,确保后方补给无忧!” …… 随着明军策略的调整,战局逐渐明朗。 九州地区的一些大名接到大明的使者,见条件优渥,且明军大势已成,纷纷宣布脱离幕府,表示愿意向大明称臣。 这一举动迅速削弱了倭国将军的实力,也让南部战场的推进更加顺利。 与此同时,朱高煦率部队从南部展开小规模的突袭作战,围点打援,将幕府派来镇压的军队各个击破。 他虽性格粗犷,但在战场上却极富直觉,数次巧妙利用地形将敌军引入包围圈,大大提振了明军士气。 后方的朱高燧则带领工匠加紧建设临时港口,将大量粮草与物资通过海路运往九州的补给站,逐步形成一条稳定的后勤网络。 数月后,明军终于稳固南部战线,并成功包围了京都。 然而,朱棣并未下令立即攻城,而是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 他命人张贴告示,宣称大明并非来侵略,而是为结束倭国内乱,带来和平与繁荣。 “凡愿降者,不仅保其家族无恙,还可获大明庇护,与中原通商。” 这一承诺迅速瓦解了京都城内的士气,大量士兵偷偷开城投降。 最终,将军幕府孤立无援,被迫遣使求和,请求归降大明。 朱棣并没有理会他们的请和,而是以万国来朝时刺杀的由头,一刀剁了他们的狗头! 京都平定后,朱棣并未急于班师,而是命朱高燧和朱高煴留驻倭国,主持后续的整顿与开发工作。 朱高煴一方面派遣大明官员接管南部地区的行政事务,一方面设立草堂书院,教授汉文化与农耕技术,逐渐将倭国融入大明的体制中。 同时,他还加大对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地的金银矿支撑大明国库,为未来的海洋扩张积蓄力量。 而赵王朱高燧手中的锦衣卫则是迅速的安插,并且开始本土化! 你没听朱高煴这个不要脸的都打算南派三叔了吗! 自己的封地还不赶紧收到口袋里! 朱棣站在京都的城墙上,远眺东海,神色复杂。 “倭国一战,虽耗费巨大,却让朕明白,大明若要真正号令天下,海洋是不可忽视的战场。” 朱高煴站在一旁,微微一笑: “爹,倭国只是开端,南洋与更远的世界,才是大明未来的所在。” “更何况,你知道张玉最新发现的金银矿有多少吗!” “粗略估计,区区一座矿山每年便能产五十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