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华娱之重生成了武打童星的弟弟 > 第153章 三个小中华的热播

第153章 三个小中华的热播(1 / 1)

笔趣阁小说 http://www.023dn.com/

接下来,陈麟风开始参与到具体的筹备工作中。

包括和制片主任老王一起,制定整个预算表和行程单。

上次拍《星你》,到后期还是有些超预算。

一方面是时间上,多少还是有些拖了,人工和器材租赁费都要多出。

此外,除了那些从品牌方租来的高奢,或者直接就是赞助的,这些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其他一些道具还是做的不到位,进行了返工和调换,国内的产业链目前确实还不太完善。

这次在预算上,陈麟风直接加高了冗余。

整个预算表按照好莱坞制片模式来拟定。

总制作成本的预算是600万。

其中演员片酬150万,控制在25%。

这个费用其实已经不低了,主要是陈麟风和刘茜茜的比较高,李学建虽然是老戏骨,但价格是真不贵,马悦同理,要更便宜一点。

编剧和导演的费用,加起来一共60万,占了10%,比他的演员费用高一些,其实都算是文艺片的超低价。

主创人员之外的幕后人工费60万,占10%。

陈麟风的剧组幕后,总是不缺大拿,上回一起合作的艺术指导李锦辉,和掌灯师傅老刘,又都被他叫回来了。

摄影则由曹玉接管,人家毕竟也是金马奖最佳摄影,不能总让人家当学徒。

《星你》时期结识的服装设计师,也被拉了过来,顺势开展长期合作。

这些人费用都不算低。

器材租赁30万,占了5%。

这里面除了一些灯光器材,最主要的是摄影机的费用。

虽然陈麟风在这方面很舍得花钱,不过由于这部电影几乎都在室内拍摄,剧情又比较连贯,预计的拍摄时间不长。

所以费用相比《星你》时期,少了很多。

服化道30万,5%。

同样是相比《星你》大大减少,《爆裂鼓手》中几乎就没什么要求很高的装束或道具。

出场最多的乐器,都由学校方面进行赞助,算是省了一大笔钱。

此外还有后期特技特效,费用30万元,占5%。

这片子几乎没什么特效,特技场景倒是有一点,主要是男主被车撞那段戏的花费。

音效音乐就比较花钱了,费用60万,占10%。

片中大量的使用音乐,涉及到水平很高的爵士乐演奏的桥段,还要专门请最好的爵士乐团,其他相关音乐的版权使用费,也要花钱。

后勤费用30万,占比5%。

剧组整体人员不算多,拍摄时间也不长,30万应该是够用的。

剩下25%的费用,5%用作备用金,20%用作后期宣传。

其实这个宣传费用的比例,相比较好莱坞的标准是偏低的,现如今大片的宣传费用,有些已经和制作费用1:1了,甚至超出也不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一方面这是个文艺片,本就没有太高的票房预期。

此外陈麟风也多少想着,万一真能在威尼斯拿到个奖,那宣传效果比这点钱要有用多了。

预算具体都制定好了,此外涉及到的一些拍摄场地,程尔他们也都提前勘探完毕。

陈麟风花了两天时间,一一现场确认,并最终做出决定。

剩余的时间,主要就是要等道具的制作,以及摄影机的调试。

之前在《星你》拍摄的过程中,虽说是采用的电影级的摄像机,但其实也是数字摄影机。

好莱坞目前很多剧组都已经放弃了传统的胶片,国内目前也在逐渐追赶潮流,能租来相应的机器设备,就是例证。

陈麟风没有老派导演对胶片机的情怀。

在他看来,数字摄影机是未来,而且现在好莱坞那边已经可以拿来拍电影,那就应该尽早去尝试和接受。

或者换一种说法,数字摄影机对他来说,才是情怀。

数字摄影机在画面稳定性上具备优势,几乎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以往胶片时代那种雨点一样的划痕磨损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出片效果,则往往还是赶不上胶片机拍出来的质感。

数字摄影机拍出的画面,过于干净,锐度太高,造成电影感不足,此外就是过于艳丽,总会发生色彩失真的亮部。

这就需要在拍摄时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弥补。

常见的手法,大概是前期拍摄的时候,压暗画面,后期再进行拉回,从而提升画面噪点,而造出一种胶片机拍摄画面的颗粒感。

但这种操作,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需要把控好度。

这就必须提前进行测算和调试。

因此现如今曹玉正带着摄影组,和灯光组合作,在定好的拍摄地提前拍摄素材,并通过出后期,来对比和校对。

拍《星你》的时候,肯定是不用这么麻烦的,再怎么说用电影的要求来拍摄,也不用严格到这种程度。

毕竟这次是有点艺术上的追求的。

当然,他也不是傻子,出片效果决定一切。

在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中,胶片机的优势还是很明显,这时他就会转成胶片机拍摄了,毕竟又不是只能用一台机器。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麻烦,非得用数字摄影机,这就与陈麟风的毕业论文有关了。

他的论文题目正是《如何用数字摄影机拍好一部电影》。

……

剧本已经发给了相关的演员,他自己写的剧本,而且记性又好,早早的就背了下来。

这段时间,陈麟风竟稍微闲下来了。

马上就临近元旦了,媒体放出了最后一波猛料。

环球时报娱乐版报道:《大唐帝国》海外爆火,各国收视率均进入年度前十!

文章中详细阐述《大唐帝国》在霓虹、南棒、马来、安南等国的收视情况。

其中霓虹和安南的播出情况最好,观众们评价很高。

安南不用说,人称“东南亚小中华”,对华国的文化产品本身接受度就很高。

当年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等经典剧集,均在安南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还珠格格》甚至还有安南翻拍版。

其实稍晚一些《西游记后传》《少年包青天》,影响力也很大。

华国的历史剧、古装剧,向来只要传入安南国内,几乎都有不俗的收视率。

这次的《大唐帝国》,由于制作精良,剧情看着又爽,在安南一经播出,就极受欢迎,一点不输早年的那些经典电视剧。

收视率从播放集数还没过半开始,就直奔年度第一。

霓虹那边影视剧产业发达,不至于像安南一样。

但霓虹也自有国情在,其对唐文化的接受度太高了,以至于到了追捧的程度,毕竟过去也是个自称“小中华”的。

很巧的是,今年霓虹收视率最高的一部,正是西游题材的电视剧。

那边大唐僧人西行,这边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霓虹国内的观众,对华国拍出的,据说质量极高的唐朝电视剧极感兴趣,从预告开始,就一直有不少讨论的声音。

此外,重点宣传的男主角陈麟风,也是在霓虹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作家。

两相叠加,从开播就有不少人跟着看,随后被精良的制作和剧情所折服,开始口口相传。

收官之时,收视率达到了18.3%,排在年度收视率排行榜的第6位。

同时无论是业内还是大众的评价都非常高,目前已经确定了,后续会进行二次轮播。

当然,跟当年的《三国演义》还是没法比,霓虹对三国的态度,那才叫一个狂热。

老《三国》在霓虹的收视率,可是达到了46.7%,是进入霓虹历史收视前十的存在。

由于《大唐帝国》在霓虹的大获成功,年初成立的,关于联名支持引进麒麟老师电视剧的投票网站,本来已经要沉寂下去,如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大量的新网友进行了投票,临近年底的时候,投票数已经超过了10万,早早超过了当初石原莉奈的预期。

这次几大电视台不再完全不当回事,朝日和富士两个台早在《大唐帝国》播到一半的时候,就动了心思想办法联系华国这边。

毕竟收视率是实实在在的,两国确实有这样的文化基础。

别的剧还要担心会不会观众不买账,但麒麟老师,在霓虹国内的名气,已经不输一般的明星了。

在霓虹之外,另一个自称“小中华”的棒国,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

棒国的民众这一年,确实是很偏爱历史剧,第一名的《朱蒙》收视率一度超过40%。

《大唐帝国》收视率同样很高,甚至达到了30%,很巧合的是,同样排名年度收视率排行榜的第6。

但这却引起了学界和民间的巨大争议。

主要问题就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历史争议上。

《大唐帝国》的剧情中,对高句丽这段历史有详细的描述。

唐军连克数城,都快要打到都城了,其中还有野战中,3万骑兵击溃十五万高句丽大军的战争场面。

最终是在临近高句丽都城的安市城外止步。

由于安市城地势一闪二建,城墙坚固,加上唐军耗费巨资修建的攻城土山突然倒塌,守城将军也确实有点能力,最终连续一两个月没能破城。

此时时值9月,眼看快要入冬,李世民为防冬季作战不利,遂宣布撤军。

临走的时候,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然后带着之前攻下几座城池中的百姓,返回长安。

基本上只能算差点没有灭国,在李世民的一众灭国战绩中,有点不太露脸。

但绝算不上打输了,甚至是在按着高句丽的头狂揍。

然而,这就让棒国的一些人很不满了。

在他们一直以来的印象里,大唐征高句丽可是失败了的。

虽然高句丽和棒国实际上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们可是当真祖宗来看待的。

这电视剧竟然敢胡编乱造。

很快一些“专家”就在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批判这部剧。

本来很喜欢《大唐帝国》的观众们反应过来了,大唐攻打的这个高句丽不就是他们的“精神祖先国”嘛。

今年收视率第一的《朱蒙》,正是演的高句丽开国君主的历史电视剧。

这下一部分人就立马倒戈相向,开始批判起来。

“这什么破历史剧,根本就是在胡说八道。”

“就是,电视台为什么要放这么一部电视剧啊,一定是哪个混蛋收了钱。”

而有冲的,就有护的。

他们可不管什么历史不历史的。

我家哥哥这么帅,你凭什么这么说?

这女主角这么漂亮,一看就不是会编造历史的人呀。

质量这么高的剧,考据肯定会好好做的吧。

这时偷国虽然已经开始了文化偷窃,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全民共识,毕竟文化普及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所以也有相当一部分,看了《大唐帝国》之后,觉得这剧里演的就是真的。

毕竟都知道大唐很厉害不是吗。

最新小说: 逆袭的决定 列车求生:无挂求生 校花说她失忆了 重生78被换亲,高冷知青日日拉窗帘 和闺蜜齐穿虐文后,这破剧情我不走了 女工程师的潇洒人生 靳总,今天要谈恋爱嘛 先抛夫,后弃子,离婚后她爽翻了 顾总,太太在应酬呢 穿书后,我带着四个情敌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