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匈大战的时候,始皇帝并没能如愿离开咸阳。 因为大秦第一次科举殿试开始了。 无论是隗状还是姚贾、李斯,都劝阻始皇帝留下。 第一次恩科,始皇帝就不在咸阳,这是对天下士人的不尊重。 虽然始皇帝对此不以为意,但他这人听劝,也就息了心在去雁门关看看塞外的想法。 此时,在咸阳,士子成群,一些官员的府邸门槛,尤其是东山学院夫子们的门槛,更是险些被踏破。 这里面,跳的最欢的就是关中贵族子弟。 他们四处找关系,想要知道第一次恩科殿试,所考的内容是什么。 只要知道了内容,那考试就容易了。 只不过,这一次出题的是东山学院出题,主导者是安信侯姜妄,到底出多少题,都有什么,只有姜妄知道。 一众东山学院夫子,只有建议权。 而且,先不说他们不知道具体的题目,就算知道了,东山学院的夫子们还都是比较有节操的,这一次,很多东山学院的学子们也参与,如果他们漏题给外人,那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 姜妄也提醒过他们,这一次的科举,只许成功,若是漏题了,绝对跑不了。 秦律在那里摆着呢! 这一次殿试,共需要考五天,地点是咸阳宫东边的蓝池宫,人数九百人。 这九百人,各地郡县送上来五百人,东山学院通过郡试的四百多人。 这四百多人,还只是应届的。 参加殿试的每个人都是独间,考试的五天,所有吃喝拉撒都在蓝池宫的独间内解决,并且姜妄还贴心的给他们准备了提神醒脑的茶水。 为了防止有人抱着侥幸心理作弊,在开考的第一天,卫尉就宣布了考试纪律。 第一条就是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偷看,不允许作弊,更不允许私自出自己的隔间。 违者,成绩清零。 若是有共同作弊者,连坐。 “先生,您出的题,会不会很难?尤其是这最后三道算术题,朕感觉都做不出来。”在咸阳宫内,始皇帝翻看着姜妄为殿试准备的试卷。 “难易与否,已经都发下去了,据臣所知,东山学院的学子,不说都答上,一两道题应该没问题。”姜妄不以为意道。 这最后三道数学题,确实有难度。 不要说现在,就是未来的高中生,很多面对这三道题,也头皮发麻。 姜妄对殿试的士子们能不能答上来,他不在意。 他在意的是,可以通过殿试的题,激起天下学子对数学的兴趣。 华夏人就是这样,应试绝对牛逼,你考啥我学啥。 比如考八股文,他就学八股文。 姜妄考数学,想必就会有人把精力放在数学题上。 而数学,有一个魔力。 当钻研进去,发现数学的奥妙,就会有人前赴后继的研究。 只要出了三两位杰出的数学人才,那就会推动数学的进化与发展。 此时,在蓝池宫东考场,一个面白无须的少年已经答完了五页题。 还剩下五页,他翻到最后,看到了最后的三道题。 这三道题,他看了眼就马上开始答前面的题。 因为他一下就看出这三道题的难度,他得把前面的题答完了,才能考虑这最后的三道题。 少年名叫陈平,阳武人,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去年年底来到了东山学院。 今年年初进入二年级,并且得到允许越级参加东山学院科举考试。 陈平之所以来到东山学院,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崇拜姜妄,另一个就是东山学院不收穷孩子的钱,还管吃管住。 ……… 五天时间很快过去。 这五天,有受不了的贵族子弟,早早就交了卷子。 但更多的则都在细心的答着卷子上的题。 当停止的钟声响起,考官们开始收卷子。 东考场,面白无须的陈平看着仅剩的最后一道答题,默默放下了毛笔。 终究是差了一题。 九百份卷子,数量并不算多。 这些卷子会先从张苍为首的考核官笔下连夜筛选一遍,然后交到始皇帝与姜妄手中。 “陛下,安信侯,共九百一十二份卷子,不算最后三道题,我们判定为优的二十三人,良的一百六十人。”张苍对始皇帝与姜妄道。 “最后三题,答上来者有几人?”姜妄问。 “三题答对者只有两人,答对两题者五十五人,答对一题者一百三十一人。”张苍答道。 “这些卷子,都拿过来。”始皇帝吩咐。 “喏!” 片刻,这些卷子都被张苍拿了上来。 始皇帝开始一份份的查看,看完就会交给姜妄。 两人互相查看,姜妄重点是放在能答对后面三题的人身上。 看到唯二答对三题的,他毫不犹豫的揭开了敷在名字上的纸条,露出了里面盖着的名字。 “屈镜!屈氏?” 姜妄本以为可能会出现一个历史名人,没想到,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