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边大雪封天的,其实温度也就是在零度左右。 跟东北那边的温度相比,完全是比不上的。 东北那边到了冬天,土地就冻上了,要到来年三四月开春才能挖开。 但是这边不一样。 冷了点,表面覆盖了一层雪,大概几厘米厚,或者是十几厘米厚,但是温度却一直维持在零度左右。 最低零下三度这样。 这个温度的土地,真想要挖动,姜绾也是有办法的。 何文强点了点头,“你们且等等。” 他回到他的房间,在柜子底下取出了一卷地图,那是桃林村的详细地图。 上面有标记着什么地方有空的田地,什么地方有宅基地。 既然地图都拿出来了,那姜绾他们索性先把田买了,弄好手续之后,再去看宅基地。 “村里的田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水田,需要八两银子一亩,另一种是旱地,旱地便宜一些,五两银子一亩。” 田地的价格不是何文强定的。 而是上头规定的价格。 到时候买过去之后,也还是要办理手续,把钱全都上缴到上边去的。 “里正,这水田跟旱地的税收如何?” “水田一亩一年一担稻子,旱地一百斤玉米,是脱粒过后的重量。” 朝廷税收,田里地头的按照粮食的重量来交税。 若是当年收成跟不上,那也可以按照当年的粮食价格,折成银子上缴给朝廷。 一担稻子的重量在两百斤左右,打了米之后大概有一百六十斤的米。 按照之前姜绾他们购买的粮食价格,一斗米七十文钱,十斗米就一百二十斤,七百文钱,再加上剩下的算三斗米…… 一亩地一年的税收,就要在九百钱左右…… 老实说,真不便宜了。 不过这是这个朝廷的规定,他们小老百姓的虽然觉得太苛刻了,却也只能这么接受。 但恰好也正是因为这个规定,导致不少拿捏不住明年天气的人,不敢太多的购买田地。 甚至有的人觉得地里收成不好,还可以把土地给卖了。 姜绾视线在地图上看了一下,看到一片挨着河边的水田,上边写着八亩五尺。 这块田的位置不错,又是靠着河边的,还连成一片,好好侍弄的话,收成应该不少。 她的手指向那块空的水田。 “里正,这里的能卖给我们吗?” 何文强吓了一大跳。 “你们这是想要买八亩水田?” 先不说以后的税收,就说单独购买这水田的钱,那也是一大笔银子呀! 而且这每一年的收成谁能算得准?万一遇上个天灾荒年的,那还要不要吃饭啊? 再说了,他们才从南方逃荒来的灾民,有这么多钱? 姜绾也看出了何文强的疑惑,她笑着解释。 “我夫君是个猎户,平时打猎挣来的银子我们都攒着的,再加上我娘与我们姐妹三人,一直在绣庄接活儿干……” 至于未来的气候如何,那姜绾就有些听天由命的意思了。 怕何文强不相信他们能够拿出钱来,姜绾伸手从自己的袖袋里(实则是空间)取出了一锭五十两的银子。 “我们是诚心购买田地的,除了水田之外,我们还想买五亩旱地。” 这一次,赶在何文强开口之前,姜绾就率先解释了“我们在原籍的时候,家里也是有十几亩的田地。” “这庄稼人若是手里没点土地,那心中会非常的不安。” 姜绾其实还想再多买上十亩水田的,不过现在他们初来乍到,一次性太高调了也不合适。 先这样,等到过段时间了,什么时候村里再有好的田地出售了,她再买也不迟。 根据书中的记载,未来南境三年颗粒无收,他们现在能够有机会买田地,肯定是买多一点的田地种上粮食,到时候就算自家人吃不完,也可以拿一些出去卖。 当然,姜绾更倾向于将多余的粮食攒起来。 万一到时候战火波及到这边的小村庄了,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家的粮食躲进山里。 至于田地那些?有了田契,不管朝廷那边是如何更迭的,总不可能从他们老百姓手中把土地抢了去。 最后姜绾跟何文强签了契约,买了十亩水田,六亩的旱地。 她把田契拿出去,交到了林玉娘的手中。 “娘,我们家有地了。” “有地了啊?有多少啊?” 林玉娘看到他们刚到村里就有了土地,原本还有些惴惴不安的她,这下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她也看不太懂上边全部的字,好在有个儿子在,连忙把手中田契递给儿子看。 “谨言,谨言你给娘念念。” 姜谨言拿起田契,逐字逐句的读给林玉娘,还有一边的两个姐姐,还有丫丫听。 “娘,这田契有里正的印,到时候要上到亭长那边盖章了,那个时候田地就彻底的属于我们了。” 姜谨言读完之后,仔细的把这田契收起来,递给了一旁的姜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