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赵明月便睁开眼睛,从睡梦中苏醒过来。 “陛下,您醒了。” 叶儿这才走上前,轻手轻脚为赵明月披上厚衣裳。 赵明月用纤纤玉指按了按太阳穴,疲惫道,“没想到刚刚正批着奏章,竟然睡着了。” “看来朕的精力,是大不如前了。” 叶儿满脸心疼道,“陛下,您才二十四五的年纪,额角便已经生了白发。” “若是再这样没日没夜地熬下去,身体如何能吃得消?” “要不您就把这些奏折放一放,好好歇息几日吧?” “不可。” 赵明月摇了摇头,无奈笑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臣子累了可以称病歇息,朕又如何能歇息得了?” “单是批阅奏章,倒是不算什么。” “只是朕平日里,不得不以两个身份示人,过一天便如同别人过两天一般,自然是心力交瘁。” “对了,你已经去找过杨云了吧?” “他怎么说,可否愿意前去治理桑林府?” “杨云倒是没有拒绝……” 叶儿略一思忖,比较委婉地说道,“只是他说,他能力不足,资历浅薄,初次治理地方,没有自信。” “所以希望请求陛下,能答应他三个请求。” 赵明月面露兴味,“朕这些年来,委任了那么多官员上任地方,还是第一次有人敢和朕讨价还价。” “你且说说看,他都提了什么请求?” 叶儿说道:“第一个请求是,希望陛下能赐与他一柄金龙宝剑。” “金龙宝剑?” 赵明月微微一怔,面露讶异,忍俊不禁道,“这个杨云,野心还真不小啊。” “金龙宝剑乃是我大周的镇国之宝,上斩贪官,下斩恶霸,凡五品以下官员,皆可先斩后奏。” “按照祖制,只有巡视地方的钦差大臣,才有资格佩戴金龙宝剑,以便在查出奸臣之后,可以第一时间予以惩戒。” “杨云不过是去上任知府,竟然想要一把金龙宝剑,这可是史无前例。” 叶儿说道,“陛下,我想杨云之所以想求一把金龙宝剑,也是为了自保。” “毕竟他现如今已经与汪德海结下不共戴天的梁子,天下人尽皆知。” “江南各地的地方官,有许多都是汪德海曾经的门生故吏。” “如果知道他去了桑林府担任知府,必定会处处刁难于他,好到汪德海面前邀功。” “杨云性情宽仁,即便拿手中执有金龙宝剑,也必定不会胡作非为,而只是用来震慑江南各地的官吏而已。” 听闻此话,赵明月顿时面露兴味,忍俊不禁道,“叶儿,你怎么也开始为杨云说话了?” “莫非你和朕一样,也开始欣赏杨云了不成?” “陛下对杨云如此赏识,奴婢自然也对他欣赏钦佩。” 叶儿无奈笑道,“只是现如今,陛下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能派去治理桑林府。” “毕竟,桑林府每日都有难民出逃。” “继任官吏晚去一日,便要损失成百上千的百姓。” “言之有理。” 赵明月若有所思点了点头,淡笑道,“好,既然如此,朕就答应他。” “等你睡醒之后,便去宫中取一把金龙宝剑,给杨云送去。” “你且继续说,杨云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 叶儿继续说道,“杨云第二个要求是,要从朝中调一个人,和他一起前去桑林府。” “因为桑林府原本的师爷王斌,也同知府郭维文一起出逃高丽。” “他一个人的精力,不足以处理一府的事务,所以必须有一位信任可靠的师爷相助。” 赵明月顿时秀眉微蹙,“这个请求,却是难以答应。” “朕之所以想要将这个使命委托于他,就是因为无法调动当朝重臣。” “如果他要调一位当朝重臣去给他做师爷,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叶儿淡笑道,“陛下,杨云请求调去为他担任师爷的,并非当朝重臣。” “而是翰林院编撰司马伦,一名从九品的闲置。” “而且杨云还说,他已经和司马伦打好招呼,只要陛下一纸调令,司马伦一定会欣然领命同他前去。” “司马伦?” 赵明月微微一怔,错愕道,“莫非是那位大周第一名相,司马君如大人的玄孙?” “正是。” 叶儿急忙点了点头,说道,“当初司马家遭受汪德海的打压,一直被汪党臣子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司马伦是司马君如大人的唯一后人,陛下是为了保护他,才让他远离权力中枢,担任翰林院编撰的闲职。” “可即便如此,汪德海仍然对司马伦百般提防,唯恐他借助司马家的权势逆袭,瓜分走他们汪家的权势。” “如果让司马伦一直呆在京城,陛下还要每日提心吊胆,担心他遭到汪党贼子所害。” “与其如此,倒还不如让司马伦同杨云一起前往桑林府,离开京城,远避是非。” 赵明月忍不住笑道,“这么说来,杨云要从朝中调人,非但不是让朕为难,反而是帮助朕排忧解难了?” “好,既然如此,朕便答应你。” “你明日便前往翰林院下旨,调翰林院编撰司马伦,为桑林府九品师爷,即日同杨云一起前去上任。” “你再说说,杨云的第三个请求是什么?” 叶儿说道,“杨云的第三个请求是……要求陛下的一封书信。” “书信?” 赵明月微微一怔,不解道,“书信中,要写什么内容?” “杨云说……不要内容。” 叶儿摇了摇头,“只要在外面的信封上,盖上陛下的朱批,里面装空白的信纸即可。” 赵明月顿时满脸懵逼,“朕每日批阅奏折,要批下不知多少朱批。” “但是……他要一封空白的书信,又有何用?” “这个,奴婢也不大清楚。” 叶儿说道,“不过杨云既然开口要了,就必然是有他的目的。” “反正一个朱批,对于陛下来说也并不费劲。” “前两个请求都已经答应他了,这第三个请求,倒不妨也一并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