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畋脸色微变,忍不住皱起眉头,有些担忧地问道:“陛下难道要对归义军下手?” “兄终弟及,子承父业,这种事情朝廷决不允许发生,官员和将领的任命必须由朝廷来决定,无论是李克用、刘仁恭还是李成庆、张承奉,他们的权势都只能止步于本人,如果他们能够识趣,朕可以给予他们的家眷荣华富贵,但如果他们贪心不足……” 李侃并没有把话说完,但郑畋心里清楚,如果这些人不识时务,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那陛下您打算派遣神策军前往凉州吗?” 李侃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问道:“灵州现在有多少兵马?” 郑畋仔细思考了一番,“乾宁元年,灵州将士拥立军校韩逊为朔方留后,朝廷一直没有正式任命,灵州自此与朝廷失去了联系,现在灵州到底有多少兵马,臣也不太清楚。” 一旁的邹泽开口道:“陛下,内卫曾经收集过灵州的相关情报,韩逊目前只掌控灵州一座城池,兵马应该有三五千人。” 李侃轻叹一声,“朔方节度使,曾经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如今却只剩下灵州一座孤城,再设节度使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传朕旨意,任命陈邺为朔方防御使,率一万神策军进驻盐州,任命韩逊为副使。” “韩逊几年前已经以朔方节度使自居,未必会接受朝廷旨意。” 李侃看向邹泽,询问道:“韩逊为人如何?” “回陛下,此人十分重视保境安民,不轻易向外用兵,还率领灵州军民治理水利,发展农业,使灵州军民物阜民丰,在灵州颇有威望。” 李侃微微点头,思考片刻后说道:“那就先观察观察吧,如果他心中还有朝廷,朕将来会酌情重用,但如果他存有割据之心,那便留他不得了。” 在历史上,作为大唐和五代两个朝代的朔方节度使,韩氏家族经营灵州近二十年,一直致力于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全,并为保持丝绸之路的通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侃坚信韩逊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郑畋面露忧色,“陛下,左神策军在延州有三万兵马,只调一万去盐州是否太少了?” 李侃笑了笑,“解决凉州,不能只靠禁军,这一万禁军只是震慑作用,朕必须要试探灵武军和定难军的态度,让他们也参与进来。” “呵呵,陛下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削弱定难军,又能削弱凉州军。” “郑公抓紧筹集五万兵马半年的粮草辎重,三个月内送往沧州。” 郑畋闻言一愣,随即满脸喜色,“臣领旨!陛下是准备联合沙陀军和幽州军一同对契丹动手?” “现在北方天气寒冷,不适合作战,可以先让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进行谈判,如果阿保机能主动撤兵,那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他不识趣,那我们也只能动武了。” “到时候,可以让李克用和刘仁恭先去摸摸契丹人的底,看看他们的实力如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郑畋听后不禁有些好奇,试探性地问道:“陛下此次进攻契丹,莫非是想一举将其征服?” 李侃微微一笑,“呵呵,若能一举征服当然最好,只是刘仁恭目前仅有七万多兵马,李克用则不到五万兵马,他们进攻契丹时未必会全力以赴。” “朕此次进攻契丹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重建安东都护府。” 郑畋闻言顿时一愣,脸上露出惊喜之色,“陛下,平壤、辽东城、新城、幽州、平州以及辽西故城等地都曾作为安东都护府的治所,您打算将它设在哪里呢?” “平壤!” 虽然只是简短的两个字,却让郑畋震惊不已。 “陛下,平壤距离我们较远,且与新罗接壤,以平壤作为安东都护府的治所是否有些偏远了?” 话说到这,他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陛下是想帮助贤妃掌控新罗?” 李侃轻叹道:“新罗的平叛陷入了僵持,三个月前,弓裔建都松岳,自称后高句丽王,一个月前甄萱在全州建都,称后百济王,仅靠新罗王室的力量,短时间内恐怕很难解决内乱。” “我们在良州和康州不是还有近两万兵马吗?为何还要绕道从平壤出兵?” 李侃轻轻摇头,“良州和康州的军队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朕决定拿下平壤不仅仅是为了新罗,更是为了未来征讨渤海做好充分的准备。” 郑畋皱起眉头,满脸忧虑,“陛下,想要击退契丹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更何况是收复辽东,很可能会耗费数年的时间,贤妃那边能等待这么久吗?” “新罗国内的三股势力实力相当,僵持个一二十年也不是问题,朕有信心在两三年内成功收复辽东,五到十年内征服渤海和契丹,并彻底解决新罗内部的混乱局面。” 郑畋无奈地摇了摇头,“如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需要用兵,每年在军队上的开销就高达一千多万贯,如果不是陛下您解决了粮食问题并大力发展商业,恐怕国库早就已经被掏空了。” 李侃微笑着安慰道:“虽然现在打仗需要投入大量金钱,但只要坚持五到十年,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百姓们都将过上安宁的生活,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它们将来会带来更多的回报。” “郑公放心,朕不会急功近利,每一场战争都有其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我们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每一次出征都是朕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 郑畋急忙躬身施礼,“陛下深谋远虑,臣相信您的眼光,定会全力支持您的决策。” 李侃微笑着摆摆手,“哈哈,恭维的话郑公就不要说了,朕有时候也难免思虑不周,需要倾听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朕希望你们几位宰相能够敢于质疑,多提建议,为大唐的发展出谋划策。” 郑畋与王抟急忙躬身行礼,“臣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