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来自华夏东三省的10万青壮年成功抵达。 密密麻麻站了十万人之多,可见当时的画面有多混乱。 没办法,林耀东只能以老人带新人,以技术工带农民工的模式,让他们投入工作。 为此,林耀东还接连开了数次会议,并拿出一笔小钱,作为激励奖励。 才让他们有序的投入工作中。 穷了一辈子的农民工,拿着那么高昂的工资,还有激励奖励,再加上东三省出了名的实诚。 可以预想他们工作热情。 这边到了停工的时间,战斗民族第一时间收工,而东三省青壮年还要监工催促。 甚至让战斗民族的人一度怀疑人生。 如果一天还好,时间一长,他们都不好意思偷懒了。 当然,他们最怕的是偷懒被驱赶出施工团队。 有激励奖励,自然就有惩罚制度。 林耀东还接到格贺丽的电话,荣老询问还可不可以继续送人前来。 因为荣老提议提前付款制,也就是先将民工的钱打进华夏官方账户。 等结钱时,他们找华夏领取华夏币。 穷惯了的内地各地政府,得知东三省突然得到这笔资金,眼顿时红了,纷纷找央妈诉苦。 对此,林耀东一口拒绝。 虽然人多确实有好处,但那是基础建设的差不多后,现在再来10万人,只会滋生一批偷奸耍滑的老油条,陷入混乱。 员工一旦偷奸耍滑成风,风气歪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因为10万华夏工人抵达,不缺人手了,通古斯煤田也被林耀东拉上开采序列。 几天后,万台推土机抵达工地,林耀东一声令下同时运作,从中西伯利亚南端,一路开始向下通古斯河推进。 在施工现场,万台推土机同时作业,巨大的轰鸣声回荡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地上 经过紧张的设备调试与系统优化,到 6 月底,各大前期规划建设的厂房相继建设完成并开始投入试生产,至 7 月初,所有厂房均已全面投入正式使用。 在厂房建设与设备调试过程中,林耀东邀请众多设计师,提供技术材料,让他们为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改善。 确保各个厂房的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标准,从而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随着自产水泥和红砖等建筑材料的稳定供应,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得到进一步显着提升。 7 月 2 日,随着一声巨响,叶尼塞河与下通古斯河的航道疏浚与爆破工程正式开工。 此次工程由毛熊军方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实施,林耀东则承担工程所需的全部资金。 在项目合作过程中,林耀东与毛熊军方签订了详细严谨的合作协议,明确界定了双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工程质量标准与验收程序以及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等关键事项。 同时,林耀东还让格贺丽在港岛组建一队专业的监督团队。 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进度按计划推进,避免出现任何因人为因素或技术问题导致的工程延误或质量事故。 7 月 8 日,中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修建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林耀东的研究与思索下,铁路线路规划最终确定为穿越内陆地区,而非沿着河流沿岸铺设。 这一决策是林耀东结合他的布局和谋划,以及对中西伯利亚地区长远发展量身打造的。 内陆路线能够更为有效地串联起区域内的各个重要资源开采点、产业聚集区以及人口聚居地,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交流与协同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网络与产业集群效应。 同时,相较于沿岸地区,内陆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对稳定,气候因素对铁路建设与运营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建设难度与后期维护成本,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与稳定性,为中西伯利亚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交通基础设施。 上面那是废话,目的只有两个字省钱方便! 7 月 10 日,来自各个加盟国的大量招募工人开始陆续抵达中西伯利亚,其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总计超过 20 万人。 在安东诺夫的提议下,相关设计局的建设规划正式启动,其建设选址确定为地下。 当然,与之配套的试验场等设施则建设在地面之上。 之所以选择地下建设设计局,主要是考虑到中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极度寒冷的气候条件,地下空间能够为人员和设备提供更为稳定的温度环境,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与保温成本。 同时,地下建设也有利于增强整个设计局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防止外界因素对科研设计工作的干扰与破坏。 林耀东对这一建设方案没有任何意见,对专业人士提非专业意见,他又不傻… 他表示:“不怕花钱,缺啥买啥,有的买,没有的造!”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