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的一年到来,电影市场的贺岁档也展开过半。 在业内,贺岁档一般被认为从当年的11月下旬开始,一直到次年的春节假期结束。 这个档期的持续时间很长,又包含跨年档、春节档这样的档期。 不过有时候业内也将贺岁档与春节档分开来看待,认为贺岁档的结束时间在春节假期开始之前。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档期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几个档期之一。 想要大赚一笔的娱乐公司、想要在这个档期一战成名的导演演员,都不会错过这个档期。 而在贺岁档当中,元旦跨年这个持续时间并不长的小档期,重要性仅次于后面的春节档。 他们对于这个档期的票房,是万分重视。 星耀娱乐出品,专门为这个档期准备的电影《相恋在此时》,就邀请了一位来自棒国演员与国内的小花共同出演。 要知道在2014年,棒国的一部电视剧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潮流。 这个潮流让棒国的男演员大受欢迎,再加上在棒国出道又回归华国的那些艺人,更是将“哈棒”的潮流推向了高潮。 星耀娱乐就瞅准了这股潮流。 将在国内还算火的一位棒国演员请过来,准备在这跨年的日子里赚一波大的。 只是让人没想到,这部花了不少成本的《相恋在此时》在风评上并没有那么好。 许多观众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纷纷给出了差评。 “老掉牙的剧情。” “不得不说,这样的剧情我在短剧里看了好多遍了。” “男主颜值加一分,女主颜值加一分,服化道精致加一分,剧情老套扣一分。” “是的,剧情实在是太普通了,电影的剧情已经落后于短剧了。” “说真的,剧情真的没什么亮点,还不如去看短剧呢。” “嗯……感觉几十块钱坐在这里看电影,有点亏。” “和女朋友一起去看的,我倒是觉得这电影还行,女朋友却说这剧情在短剧上已经看过了。” 一时间,大量关于《相恋在此时》的评价出现在了网络上。 短剧同质化过于严重的剧情,不仅让观众对短剧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还让观众们对同套路的电影电视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 原本第三方机构预测《相恋在此时》在1月1日,也就是上映首日的票房为五千万。 不过到了这一天结束的时候,《相恋在此时》的票房也才堪堪来到两千万。 这可与最开始第三方机构预测的结果相差太多太多。 而原本第三方机构预测《相恋在此时》的总票房时,将预期定在了三个亿。 如今这个总票房的预期也是大幅下降。 从原来的三个亿一下子下降到了八千万,连一个亿都没有了。 这一下子,让《相恋在此时》的剧组和他们背后的星耀娱乐变得格外着急。 要知道,2015年可没有所谓的“限薪令”出台。 演员们的片酬那叫一个野蛮生长、肆无忌惮。 《相恋在此时》这部电影的成本,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演员们的片酬。 尤其是那位棒国演员的片酬。 原本林铮想要借着这位棒国演员的人气大赚一笔,并让《相恋在此时》的小花女主更火一点。 电影播出之后弄些什么因戏生情的新闻,也算是有感情线电影的常规操作了。 不过这一切,都得建立在电影火起来的基础上。 现在别说是让女主火起来了。 电影不赔本,就算不错的了。 1月2日这天,星耀娱乐使出浑身解数在各种渠道开始进行宣发工作。 《爱她,就带她去看相恋在此时》 《相恋在此时,你真的看懂了吗?》 《这才是真正的细节狂魔!18个细节彩蛋,你找到了几个?》 《相恋在此时背后的故事》 《2015年度最佳爱情片,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今年冬天,和你爱的人一起去看相恋在此时》 各种各样常规的、不常规的新闻标题一抓一大把。 光从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得出来,星耀娱乐在宣发工作上已经尽力了。 他们在尽力地从每一个角度来吸引观众进入到电影院当中。 只不过关于《相恋在此时》的剧情,还是让对这部电影有想法的潜在观众望而却步。 太普通了。 到最后愿意进入电影院观看的,还是男主角的粉丝居多。 即便他的粉丝一次次地三刷、四刷都无济于事。 相较于愿意进电影院的观众们,某位演员的粉丝群体永远都是一小部分。 即便是所谓的顶流,也不可能轻松地将一部烂片的票房给支撑起来。 就算是粉丝向电影,也必须要保证电影的质量。 截止到1月2日的晚上,《相恋在此时》的票房也才一千多万。 两天加起来的票房,都不到三千万。 第三方机构对于《相恋在此时》的票房预测进一步走低。 这足以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一个既定事实。 《相恋在此时》扑了。 扑得十分彻底。 即便有着来自棒国的小鲜肉,也还是扑了。 等到元旦三天结束,这部电影本就不高的票房还会再一次腰斩。 面对这样的情况,星耀娱乐自然是相当不甘心。 当天夜晚,就有新闻报道星耀娱乐的高管临时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在紧急会议结束之后,《相恋在此时》的导演柳方在自己围脖的官方账号上发布了一篇长文。 《短剧时代,到底毁掉了多少东西?》 光从这个标题,就能看得出这位导演对短剧的态度。 而在文中,柳方更是毫不掩饰自己对短剧的厌恶。 他声称短剧毁掉了观众们思考的能力,也让观众们丧失了对于长视频的观看能力,同时还导致观众们的审美下降。 在长文的最后,他还呼吁观众们放下手机、放下短剧。 多多走进电影院,看看真正优质的作品。 这篇长文,再一次地将本就充满争议的短剧推向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