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麦秸有的是 麦收一开始,整个三分场就忙忙忙碌碌的运转起来,各司其职。 家属区里为之一空。 孩子上学,职工上班,家属帮忙,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在家里伺候家禽家畜。 像熊贵清这样在家养猪的年轻人就他一个。 一时间,他竟有了空虚之感。 麦收头一天,所有人都是紧赶慢赶的,生怕出现纰漏。 到了第二天,大家都适应了这个节奏,也就逐渐的平静下来,忙而不乱。 再后面,也就习以为常了。 几天之后,何献超开着蹦蹦车来到熊家门前。 “熊贵清,熊贵清。” 熊贵清刚扯野菜回来,在大门口俩人相遇。 “咋的?啥事?” “嘿嘿,你不是要麦秸吗?现在地里有的是,你找人了吗?” “擦,你说胡话呢?现在去哪儿找人?都忙着呢!” “也是哈!” 何献超挠挠头,有些苦恼。 “那咋整?就咱俩啊?这也不行啊!” 装麦秸需要相互配合,除了司机外,至少要三人。 一个站在车厢上装麦秸,这是个技术活,既要摆的四平八稳,还得要多装。 另外两人在地面插麦秸往车上送。 使用的工具就是四股叉,必须是钢制的,否则用几下就弯了。 熊贵清也眨眨眼,他也没了办法。 不过,他马上想到了老爸。 他倒是可以跟猪号的同事换工。 没在农村农场生活过的人,对麦秸豆秸这些燃料不熟悉,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这些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燃料,跟冬天烧的木头一样重要。 麦秸是收割小麦脱粒后的麦秆和麦头,会被抛洒在麦田里,有的机器会集中成堆的抛弃。 按照农田作业的要求,这些麦秸是要处理的。 主要的方式就是烧荒,也就是在田里直接点燃。 既污染环境,也造成大量的浪费。 所以,农场是鼓励职工家属往家里拉的。 拉回家一年四季都能用来做饭,这不挺好吗? 难就难在运输和人工上。 麦秸豆秸都不要钱,随便拉,可是你用车拉就得花钱了。 当然也不多,一车也就几块钱,到了九十年代几十块钱,这些都是运费。 可人工就比较难办。 就比如说拉麦秸吧。 正是麦收最忙的时候,人手本就紧张,想要换工你得能找到人啊! 有人说了,麦收结束再拉不就行了。 对。 麦收结束人手也有了。 可是又有其他问题出现了。 麦秸这玩意在职工家属看来就是最好的做饭燃料,你想要,别人也想要。 这就形成了一种压力。 一块地里的麦秸谁拉算谁的。 你说等到麦收结束了,可能麦秸也被人拉的差不多了。 那你这个冬天和第二年春夏的燃料用啥? 有人说用木头呗,反正山上多得是。 这话听着在理,可实际上行不通。 你上山拉木头不花钱吗?不换工吗?一样的。 还有,木头的主要功用是取暖。 做饭用木头纯属浪费。 因为木头燃烧时间长,火力还旺。 做饭时间一般都短,一根木头还未烧完,饭已经做好了。 这你就得撤火,也不能烧空锅吧? 有人说烧点水呗,这样操作也就是偶尔为之。 如果你这样做,会被农场人骂死,不会过日子,你外星人啊? 不会烧麦秸吗? 用多少烧多少,既方便也节约燃料。 你是不是傻?! 总的来说,麦秸豆秸就是农场农村老百姓生活的必备燃料了。 有人问,要是没人拉麦秸,怎么办? 农场会在麦收即将结束时,组织家属烧荒,一块地一块地的烧。 烧荒的那几天,天空暗哑阴沉,不见天日。 空气都剌嗓子,呛人,谁不知道污染环境啊? 可你不烧这些秸秆咋办? 农场总局也组织专家研究了。 什么粉碎还田啊,秸秆深埋啊! 结果,给第二年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困扰。 职工们都骂专家王八蛋! 你干科研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不是让你来添堵的。 搞了几年也就放弃了。 这事太挨骂,没人敢整了。 最后,农场就鼓励广大职工往家拉吧,随便拉。 这样还能减少烧秸秆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污染。 有人说了,你拿回家烧和在田里烧有啥区别? 不都是污染吗? 那可不一样。 焚烧秸秆是集中在十天半个月内,大量野外燃烧,灰尘烟雾四处弥漫,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很大。 拉回家是在灶坑里烧,灰都留在灶坑里了,没有跟随烟子飘到室外。 这些草木灰倒在园子里还有肥田的作用呢。 再说了,老百姓每天燃点秸秆做饭,量不大,相当于烟尘缓释,可以被空气稀释。 与在大田里集中焚烧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