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众人不这么觉得。 虽然朝中有不少尸位素餐之辈,也有不少不把人命当命的家伙,但杨坚说句实在话,还是有很多把百姓的苦难看在眼里、把民生天下放在心上的人的。 这些人,固然大部分不会愿意为了百姓而让自己的家族受苦受累,也不愿意为了百姓而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制定政令,比如小小施恩,比如看待事情,他们都还是愿意帮一帮百姓的。 那么,他们怎么会觉得这些百姓死有余辜?他们都清楚地知道,百姓们只想要粮食,只想要活下去! 不支持杨玄感,是因为只想要粮食,不想掺和任何大事;就算真的有人掺和了,那也是觉得杨玄感能让他们更好地活下去。 而朝堂中的人都这么觉得了,天下的其他人更不可能觉得这些百姓有多大的罪过。 ——更有甚者,那些乱民们还会觉得,那些百姓之所以接受了赈济,就是因为朝廷不给百姓赈济,才逼得那些人去靠近杨玄感的! 杨广的这个行为…… 杨坚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完了……杨广这个命令一出,那时候的大隋是真的完了……”他喃喃道,“而如今的大隋,也更加艰难了……” 大业九年的大隋如何,杨坚虽然感到悲伤,但到底与自己隔了许多的时间;且想要救回来的难度太大了,杨坚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真正令他崩溃的,是如今的、自己治下的大隋——本来一切就已经不太妙了,如今又有了杨广这一道雪上加霜的命令。 虽然自己不会让杨广再有登基称帝的机会,百姓们也知道如今的皇帝不是杨广,可……好的印象一旦崩塌,想要挽回千难万难;对朝廷的信任一旦完蛋,想要重建同样千难万难。 而只要有野心家发现并抓住这个巨大的问题,即便大隋不会因此而亡,那也必然会受到重创。 ……好端端的,为什么一定要讲杨玄感起兵的故事?就不能不讲吗? - 朱棣同样感慨非常。 不过,作为一个有着长期从军经历,也遇到过许多交托后背的情况的皇帝,他还很好奇另一件事:“李绩保下来了单雄信的儿子,单雄信的子孙后代真的就是黄巢军的主要将领,那‘黄军四杰’?” 这事儿还是唐朝人自己写的《元和姓纂》里记载的,而《元和姓纂》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不少,也是前些年编纂《永乐大典》时勉强编纂了出来。 而此书原本编写的时候,内容真假就不是很好确定,毕竟唐朝人当时给自己家攀附望族的事情就相当常见。 因此,虽然记载的单雄信的子孙后代又参与了黄巢军,但此事到底是真是假…… 朱棣非常好奇。 【杨玄感虽然起兵失败,但给天下造成的影响却又大又深远。】 【大业九年,余杭人刘元进听闻杨玄感起兵,顿时断定:“天下思乱”,于是于家乡起兵。】 【刘元进是余杭人,自小行侠仗义,在乡间颇受尊崇。大业八年,杨广第一次出兵征讨高句丽,百姓不安惶恐,刘元进同样心生不满,便产生了起兵的想法。】 【在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暗中收拢人手。】 【大业九年,杨广第二次出兵高句丽,吴郡(江苏苏州)、会稽(浙江绍兴)等三吴地区均被征兵;而这些地方在第一次出兵高句丽之时,就已经被征过兵了——但都没有回来。】 【当地的适龄男丁都私下议论,“去年我们的父兄跟随皇帝出征,还是隋朝全盛的时候,还大部分人都死了,连尸骨都回不来;现在天下已经陷入疲惫,我们这一去,怎么可能回来?”因而,许多人都选择逃兵役。】 【刘元进自是看到了这一情况,七月十一日,他以反对朝廷征调江南百姓出征高句丽为口号,宣布起义,并响应杨玄感。】 【而三吴地区有数不清的百姓都苦于兵役,苦于劳役,因此,纷纷前来投奔刘元进,不到一个月,刘元进麾下的兵力就达到了数万人。】 【而江南地区起兵的不止刘元进一人。】 【八月初二,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管崇率众起义,起义之后,管崇立刻让部将陆顗(yǐ)带兵,渡江进攻驻扎在扬子一带的隋朝将领赵六儿所部,一战即胜,不仅攻破了赵六儿所部的两营士兵,还成功缴获了大量的兵器装备。 于是管崇所部士气大振,没多久就发展到了十万人。】 【八月初二,吴郡人朱燮起兵,他起兵的班底是数十名学生。 没错,数十名学生,因为朱燮此人在先前担任昆山县博士一职,早先还曾经当过道士。他既能担任博士,自然是通晓经史,熟习兵法,他起兵的口号也与百姓苦于劳役兵役有关。】 【没多久,管崇和朱燮就联合在了一起。】 【十月,他们又与刘元进联合在了一起,并且推举刘元进为天子,朱燮和管崇则为尚书仆射。】 【如此声势浩大又宣称自立的情况下,三吴地区的豪杰之士纷纷响应,他们把当地的地方官员抓了起来,投效刘元进。】 【除了刘元进三人之外,又有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涌现。】 【山东长白山地区,一名叫孟让的人率众起义,并与王薄联合; 曹州济阴·治所在山东菏泽陶区·人孟海公率众起义,并成功控制了曹州、戴州两地,麾下达到了三万人——如今菏泽还有孟海镇孟海村,就是以孟海公命名; 渤海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格谦率众起义,部下十余万,自称燕王; 北海·山东益都县·人郭方预起义,自称为卢公,部下三万余人……】 ------------ 单雄信的后代成为了黄巢起义的中流砥柱,反正有这么个说法,如果确实为真,那还真是一种轮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