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政治啊……”朱元璋感叹,这个评价倒还真没错。 王莽的那一系列改革,有一大部分都是想着要什么恢复上古风貌,尊崇周礼,说什么上古时期大家日子平和安宁没有一点纷争,也没有饥饿贫寒…… 他也不想想,这到底符不符合现实!到底实际不实际! 要是上古真的是这样,那为什么最终天下还会走到如今的情况? 要是周朝真的千好万好没有一点毛病,那为什么会有个西周又有个东周?又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为什么会有秦一统天下,会有汉建立基业? 要是所有人都觉得周朝、上古是最好的,人们生活安乐,那么怎么没有人维护当时的情况,而是要一路发展到现在? ——西汉到如今的大明,过去了千年,可朱元璋绝没有看见有人通过复兴周礼来让天下和乐的。 而他本人,也并不相信所谓的周礼能够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 所以,说王莽是书生的政治,也就是说他只知读书信书,而脱离实际不看现实,这还真没毛病。 书生,典型的负面的书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而朱元璋本人,也没少遇见过这样的书生的政治。 那些个读书人,固然不乏才干出众不死读书的,但是这种只知道沉湎于书中言论而对现实不屑一顾、一说就是要遵循古礼,只要效仿三代就能天下太平的人,可不在少数。 一问就是要向上古圣贤明君效仿,一说就是没有具体的效仿措施,压根不知道如何和当今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种人,要他何用? 哪怕是放他去教人,都只知道照本宣科,要不是让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最终不得不另寻老师,要不就是教出一群和他一样的所谓书生。 - 而在新朝,一直心怀愤恨和不甘的刘氏宗亲们也各自寻人商议起兵之事。 鉴于之前的那一波起兵被王莽镇压下去了,连朵水花都没能溅个大的,此时他们也是想要寻个万全之策。 有人便道:“这不是天底下的黔首也都对他不满了吗?我们单独起兵力量不足,那何不借一下这些黔首的力量?想来能够作为复兴大汉的一份子,他们也是愿意的,也能够感到荣耀。” 反正王莽的这些个改革,可真是没一个发挥什么好作用的。 有世家豪强对他不满,这样,朝中支持王莽的力量就已经削弱大半; 而他们在外起兵,再想个法子将那些个黔首的军队纳入控制之中,如此一来,内外夹击,何愁不能干掉王莽,复兴大汉? 恰在此时,神迹又讲到了在江夏郡的起义大军。 顿时,不少人更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可行了。 【王莽的第一个年号是始建国,共使用六年;第七年,他将年号改为了天凤,这个年号也使用了六年;随后,便是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共有四年的地皇。】 【在他登基并且开始推行各种政令之后,原本就不少的农民起义变得越来越多。】 【而彻底爆发,并开始连成一片的各种起义,基本上都爆发在天凤四年至天凤五年。】 【天凤四年,在距离长安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湖北,爆发了饥荒。为了填饱肚子,百姓们不得不深入沼泽区域尝试挖野菜糊口,但是即使把野菜全挖干净,也不过那么些,僧多粥少,根本不足以让所有人都分到。】 【为了活命,百姓们不得不开始争夺这些野菜。】 【而作为在众人之间算是有点名望的人,王匡和王凤便被推出来评理。而这一评理,进一步推高了他们在众人心中的声望。】 【由此,这些饥民便觉得不若让二人充当领头人,带领大家挣出一条活路来。】 【就这样,王凤和王匡有了最初的班底,他们带着这些人前往江夏郡的绿林山(湖北省京山市),准备以那里为大本营,继续发展。】 【当他们抵达绿林山的时候,队伍已经从最开始的数百人发展到了七八千人,非常庞大。】 【起初,这一支势力并没有被朝廷放在眼里,毕竟现在四处都在起兵,占山为王的不在少数,当地的官府也将他们当做是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强盗一样对待。】 【但是王匡和王凤的经营实在有点看头,在几年过去后,绿林山不仅没有衰弱消亡,反而越发强大,发展势头非常好。】 【此时,他们终于被朝廷注意到了:王莽腾出手来,特特下旨给荆州牧,让他带兵两万精兵去歼灭这一支起义军。】 【在朝中看来,两万朝廷精锐正规军,与七八千一万的杂牌军,怎么样都应该是朝廷胜利吧?】 朱允炆嘴角抽搐。 他仿佛从这个朝廷的心思中看到了自己的样子……当年他是怎么想的?当然是同样的充满自信! 朝廷数十万大军,纵然有一部分需要镇守边疆不能轻易调动,但是剩下的大军在手,且还是开国初期的精兵,难道还奈何不了几个藩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