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民间迅速炸开了。 “真的能够向朝廷借钱而且没有利息?”有人迫不及待道,他家长辈近日来眼看不好,但是家中实无余财,一直在为可能的丧葬费用发愁。 要是朝廷真的能够借钱给他家的话……他家要借的也不多,十天时间也不是不能还上。 “我觉得不太好。”有人道,倒不是觉得丧事借钱不行,只是觉得这个政令存在水分,“或许朝廷说是不要利息,但是那些官吏呢?咱们不得给他们点好处费?不然人家就不借给你……” 这种事情又不少见。 一旁人早已对朝廷失去了全部信任,连忙道:“对啊,这不还说王莽出问题的改革不只是土地吗,说不定这个什么五六也是失败的。” 有人幽幽道:“这只是说控制物价,可没见说要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商人有什么惩罚措施……” 而且,那些官员真的会好好地控制物价吗?他们真的不会和大商人们勾结到一起去? 【当然,有点分析能力——比如大家的语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就能从这些内容中看出问题来。】 一道红色的痕迹划在了各个重点内容下面。 【首先是五均的问题。说是设立五均官,那么这些五均官是否可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想要改革,选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王莽能够挑选出来合适的执行政令的官员人选吗?一旦这些官员存在一点其他心思,政令就会被执行的乱七八糟,甚至变成一个新的剥削百姓的方式。】 【而关于五均官的任务,同样有问题。比如这个按照经营情况来收税,具体章程和标准怎么样?如果官员们执行中出了什么问题,有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如果官员故意多收,有没有相应的上报报案方式?有没有监督机制?有没有惩处方案?】 【再比如评估物价,如何保证官员们不和商人合流,共同抬高物价,打击低价的商人?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王莽有没有能力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处置?】 【至于六莞和赊贷,同样存在的很重要的执行问题。】 【一旦难以按照政令认认真真执行,那么朝廷能够补救吗?有没有预估过一旦相关官员脱离控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改革一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少有些志向的皇帝和官员们,都默默地听着这一连串的质疑。 而这些质疑,没有一个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也没有一个不需要去思考——改革方案的设置是一方面,需要细细思量,需要对市井朝堂都有切实的了解; 但是想要能够改革成功,方案并不是全部,还有另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用人。 如何挑人?如何用人? 天下的官员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清正廉洁之辈,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愿意支持改革。或者说,大部分官员都不清廉,大部分官员大约也都不愿意改革。 这关乎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况且他们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是一个紧密联结的大网,若是某个地方官场或者某个派系动一动也就罢了,但是若是将整个天下都震动一番……他们就会无比团结。 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即使不管这些人廉洁与否、愿意改革与否,他们的能力都是存疑的——贪污腐败不愿改变也就算了,可这些人中有许多都还是草包废物,什么都不会做! 维持日常的状态勉强可以,但是一旦要改革,那就简直是彻底崩溃。 而用人,不仅是要尽可能挑选出愿意支持改革的人,还需要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剩下那些普通官员,还需要尽可能地调动起来、监管起来;至于朝堂之中位高权重的反对力量,还需要想办法压制…… 以及,非常关键的与百姓直接对接的官员。 百姓们不懂改革方案,也不怎么识字,朝廷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通过这些底层官吏来传达;具体执行,也要由他们来行动。 “王介甫当年在用人方面也出了问题啊……”明朝,在一个亭中,一名中年男子叹道,亭子中还有另外四五名中年人。 当年王安石改革,其他方面不提,在用人方面确实是出了不小的岔子,特别是在这些个底层官吏身上。 【而王莽显然没有考量到这些问题。又或者,他想到了,却没有办法去处理,只能听之任之。】 【五均也好,六莞也罢,推行这些政令所依靠的全部都是富商大贾,与各地官员联系紧密,如何能够正常执行这些政策?】 【当地官员和富商反倒是进一步大发横财,他们利用五均来低买高卖,囤积粮食布匹,甚至进一步将官府府库中的东西也都腾挪了出来。】 【而百姓们不仅没有体会到改革的好处,反而更深地遭受到了迫害。由此,他们对于王莽的改革的愤怒与不满,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本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朝堂中央,只要能够争取到官家的支持,那么问题就能够小许多,他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但是放到地方官员身上,从一地首府到底层小吏……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