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昭帝时期的百姓们,心情和想法就又不一样了。 “宣帝是谁?”他们迷茫地问道,皇帝现在还好好的,还没有子嗣,所以宣帝是谁?是皇帝日后的儿子吗? 当然,他们更想的是,让皇帝也不要立那个宣帝为继承人了——反正不都说了,大汉的根子出问题,就是在宣帝时期吗。 - 朱元璋被这上面的这个笑话逗乐了。 啊,你问什么笑话?那当然是那个“汉元帝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的笑话啊。 朱元璋转动自己的大脑,迅速回忆起历史上那些个身为皇帝,却也“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书法绘画”的皇帝们——还真是! 这么看看,这种皇帝好像大多都不怎么样嘿。 当然不是说别的成功的皇帝,就不懂得音律绘画书法之类的艺术了,事实上,经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帝——非白手起家的一代二代——大家对此都是懂行的。 但是,那些能够在这方面出名,还在青史上流传的皇帝,大多可真不怎么样。 譬如那个宋徽宗,那可真真是个艺术人才! 再譬如和宋朝千丝万缕的李煜……那也是个艺术人才啊。 朱元璋摇头,他大明老朱家对于皇子们的这些个艺术素养就不强求了,感兴趣的话自己愿意学习那就学习,不行的话也不强制要求,反正他们又不是要培养这种“艺术人才”! - 刘邦对于宣帝的行为大感不解,大为震撼。 如果汉宣帝真的是因为皇后的深情厚谊,所以选择不改立太子……那刘邦恐怕真的就要陷入深深的茫然之中了。 若是果真如此,那,他们老刘家,居然还能出这么一个深情种子? 这不是他们老刘家的风格啊! 他们老刘家一向都是走薄情寡义、自私自利、爱江山爱权力的路线啊! 怎么就能出现这么一个对皇后感情深厚,还是已故皇后——人都死了!根本不能联络感情的! 若是太子没什么问题,哪怕不是极度出色,但是也出于能力正正常常,那么不打算更换太子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随便换太子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但是皇帝都已经认为太子将来一定会坏事儿了啊! 这居然都不换? 刘邦瞳孔地震。 ——他虽然没有更换太子,但那也不是因为什么深情厚谊,不论是夫妻之情还是父子之情,纯粹是因为时局、江山、利益的需求而已。 但,如果汉宣帝不是因为这什么见鬼的完全不像是老刘家的深情厚谊,而是因为那“其他儿子都不怎么样”的原因,所以才没有更换太子的话…… 太子都已经是这副德行了,那其他的儿子得差成什么样?! 他老刘家的血脉传承到后来,竟然会出现那样的一群废物吗? ……不管是哪个原因,好像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呢。 刘邦难得心情沉痛起来。 - 但除了因此的情绪震荡之外,最吸引刘邦注意力的内容,是那个“西汉的倾覆不过拖延几年”的论断。 是的,论断,如此绝对而不留余地,如此理所当然的,论断。 被这句话吸引的,不只是刘邦,还有其他一切头脑清晰、对天下在意的皇帝以及皇权代行者——如嬴政,如吕雉、刘恒、刘启、刘彻,如李渊、李世民…… 即使换一个性情刚硬,手腕高明的皇帝,也不过是能够拖延几年吗? 这样的评价,让他们都陷入了短时间的迷茫之中。 在过往他们受到的教育和周围人的言论、史册上的记述之中,都并非如此。哪怕是先秦时期的史册,同样不曾言说什么“即使换一个君主也不过拖延几年”的内容。 因此,不少皇帝心中是茫然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短暂的恍惚之后,对此又仿佛有了些许明悟—— 作为参与过秦末农民起义大势的刘邦,就有些感触。 而作为极具政治敏锐度、堪称天生皇帝的嬴政,在听过了之前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后,也有些感触。 是“天下大势”吗? 刘邦不由对张良道:“乃公也感受过那样的天下大势,绝非人力可以逆转。想来当初天下一统,同样是大势所趋……” 张良叹息垂目,这是对刘邦的话的默认。 天下大势啊……大势! 人力,如何扭转大势呢?纵使这个人力,乃是皇帝,是朝廷。 既然常规方式不可能扭转大势,那么就需要看看那些特殊方法了——刘邦把自己的思绪投注到了这个东西提出的那些要求上。 - 嬴政念着这几句,几乎想要笑出声来——何其艰难!何其艰难! 虽然自己并非西汉的君主,也不了解西汉的历史,但是看看大体的发展情况,他就能够想象得出来当时西汉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割去所有的腐肉,想要将那些统治力量中的一部分彻底干掉…… 倒不如重新起兵,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得容易!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