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茫然一瞬,怎么还有自己的话?自己,自己有说过这句话吗? 顶着一群人的视线,他面色迅速恢复平静,姿态端正,淡淡道:“秦法严苛,终使百姓不堪重负。” 所有人心悦诚服地点头,这可以说是大汉所有读书人的一致观点了,也是诸多学派彼此狗脑子都要打出来的情况下,难得的一点共识。 ——秦法实在苛刻。 不过,根据学子士人的眼界不同,思考方式、重点、角度的不同,对于这个观点也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秦朝太过苛刻百姓,毫不体恤民力,也由此走向灭亡,因而大汉必须深刻吸取教训,决不能向着秦朝的老路走。 也有人深刻地同情繁重负担下的百姓,是纯粹从怜悯民生疾苦的角度出发。 还有人觉得,大汉这些年来就做的不错。虽然大汉在不少地方都承了秦制,包括不少法律和赋税徭役制度上,但是大汉还是深刻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至少,让百姓认为,自己的负担减轻了。 这不就很好么? 百姓们觉得还有活路,就很好,这才是最关键的。 当然,大汉的法律也没有秦朝那样管的那么宽、那么细,一些惩罚也没有那么重。 哪像是秦朝,一方面各种法律细细密密如网,稍有不注意就会违背法律;一方面惩罚措施又重又环环相扣。 像是这个徭役,不论是哪一种,百姓无力缴纳赋税,就需要服劳役抵扣,但是一家之中出了一个服役的成丁后,家中剩余人口还能否支撑得起田地和家中活计? 若是支撑不起,来年的赋税还是不能全数缴纳,那这个家怎么办?接着服徭役?然后一直循环,百姓迟早会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出路了,只能一直一直服徭役。 他们会愿意吗? 而在这个时候,一旦服徭役群体中有那么几个人觉得没有出路不如一搏,或者有一些其他的如六国贵族一般心有谋划之人,烽火的点燃,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秦朝的徭役制度大体如此,从这里就能看出,秦朝百姓日常所承担的徭役就已经非常繁重。】 【百姓除了每年的耕种既要让自己活下去又要上交赋税外,还要承担沉重且长期存在的徭役。】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交不上赋税,还需要出人去用徭役抵扣税额。】 【除了交不上赋税会欠朝廷钱外,一旦触犯法律,也有一部分会要求缴纳罚款——如果无力缴纳,也会被朝廷派去服徭役,以抵罚金。】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管是赋税还是罚金,秦朝百姓欠钱有多少?】 皇帝、官员,以及民间的士人学子都感兴趣地支起了耳朵。 这确实是关键问题,而且他们也确实对此并不清楚。秦朝覆灭地太彻底了,无数典籍和记录都被战火付之一炬,尤其是项羽那把火。 说实在的,虽然不少士人都坚决认为秦朝暴虐,但是也并不认同项羽的行为。 什么阿房宫也就算了,那些典籍你放什么火?!果然粗鲁暴虐,不怪最后未能胜过高皇帝。 - 朱元璋一直在努力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他也深有感触:“咱这些年来自己看书,就发现秦朝的记载实在不够丰富。” 虽然汉初有不少关于秦朝的各种记录,且汉承秦制,但到底不是秦朝存在时的具体记录,并不能完全和秦朝等同。 【从出土的里耶秦简来看,欠款的数额属实不算小。】 画面中出现了里耶秦简的照片。 【里耶秦简总共记载了十二份欠款文书,欠款总额达到三万六千八百一十五钱,平均下来每户欠款达到三千六百余钱。】 【按照劳役抵债的最高八钱来算,一个人需要服役将近十三个月,也就是一年多才能偿还干净。】 【这个服役天数可不是什么小事。】 【且,一旦服徭役所修建的工程不足一年就出现毁坏,主官会入罪,但是百姓们也必须重修——重修的时间不计入服役时间。】 嬴政和官员们看到此处,并不觉得有什么大毛病。 “虽然黔首们需要服役,但是朝中已经规定,各地官府必须让那些以劳役抵债的人在农忙时回家耕种,以免误了农时。”李斯道,他对于大秦的法律体系还是非常满意的,既充分践行了商君的理念,又非常符合大秦的需要。 当然,商君的理念本身就非常符合大秦所需。 奖励耕战,抑制商人,轻罪重罚,弱民疲民强国…… 大秦的胜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套体系的正确性。 而且,这个回家耕种的时间还不少,在种时、治苗时各有二十天的时间,足够完成关键耕种了。 他又道:“再者,如果一户有两人都需要用劳役抵罪抵债,也要放归一人。”这样同样可以保证农耕的继续,也能让这户不至于交不上赋税。当然,放归是放归,劳役是不取消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