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作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于大成者,不仅不能配享从祀“四配十哲”,甚至到了嘉靖朝还被一度踢出了孔庙从祀。 那么,荀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事? 能让后世的儒家对其如此厌恶? 朱高炽对着金幼孜直截了当问道:“朕觉得荀子的圣王论很好,应该说《荀子》这部儒家经典,也是让朕有种豁然顿悟的明晰,所以,为何荀子在孔庙中排位会如此之低?连‘十哲’都未曾轮到?” 没怎么认真读过《荀子》也就算了。 认真读过了以后,朱高炽觉得《荀子》这部儒学经典,简直就是为了大明、为了自己而量身定制的。 再者说,荀子又不是董仲舒,这可是集先秦诸子百家所学于一身,儒家的“后圣”,比朱熹都还厉害的儒家圣贤。 不说配享孔庙“四配”,那个排位有限,但至少“十哲”也能够上一个吧? 反正朱高炽对那“十哲”中的人物没一个是听说过的。 没听说过,那就是声名不显,或者功绩贡献不足,不应该能争得过荀子才对。 金幼孜对此早有预料,因为荀子在孔庙的地位确实低,堂堂儒家“后圣”,从祀排位是在那数量一百多人的“先贤先儒”里。 搁别的大儒身上,那能进孔庙都是值得传于后世。 可对于荀子而言,那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 “陛下,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原因。” “其一,孔庙‘四配’之一为孟子,孟子主张性善论,也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这些心就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根源?。” “所以,孟子主张治民应该注重道德上的教化,以及对百姓施以仁政,才能令国家太平,百姓安乐。但荀子不以为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天性就是邪恶的,应该在道德教化的同时,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心中的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不会发生动乱。” 乍一听,好像二者都对,但又都有些不太对。 简单点来说,就是孟子主张道德教育,而荀子主张物理教育。 两个学派放在一起,自然是水火不容。 孟子被三位“贵人”连续抬高,配享从祀孔庙“四配”,而荀子跟孟子学派截然相反,那自然也就会遭到儒家的冷落。 没有当场踢出孔庙,都算孟子学派的后生手下留情了。 “再说其二,荀子识人不明。” “识人不明?怎么个识人不明法?”朱高炽闻言顿时有些好奇。 金幼孜回答:“荀子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分别叫韩非、李斯。” 好嘛,这下理解了。 韩非子、李斯,两个典型的法家人物代表。 教出了这两位法家弟子,其中一位还在后来得势以后,大搞“焚书坑儒”,那作为老师的荀子理所当然,应该代弟子受过了。 朱高炽点头:“如此,荀子也确实可惜了。” 这么搞,难怪荀子进不了“四配十哲”,没因为这些破事把荀子踢出孔庙,都算儒家后生们手下留情了。 夏原吉这时忽地开口说道:“陛下,荀子虽然在晚年转修法家学说,又教授了韩非子、李斯这两位显世的法家门徒,但荀子本身并非是叛出儒家,而是在利用儒家与法家之间看似势同水火、冰炭不同炉的对立派系,行外法内儒的‘王霸之道’。” 这实际在历史上,就已经差不多告诉了后人。 儒家、法家的争斗,既像是军事上的权谋:守住两端(一柔一刚、一笔一刀)、窄口封堵(中央集权)、全力封杀(墨、道、释);又像是一场谋略极深的“无硝烟战争”。 举个例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这几位看似打得头破血流、一地鸡毛,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几个老大老二打得热闹,却完全没有第三方、第四方趁机抢地盘。 为什么呢? 因为这几位老大老二在打架的同时,已经把整个行业打成了“不毛之地”,谁来谁死。 封建王朝但凡是儒家、法家之争,其余的诸子百家,几乎都被顺手消灭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就只剩下道佛两家苟延残喘,但在政治上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优势。 朱高炽点点头,接着又问:“那第三呢?” 金幼孜顿了顿,说道:“第三,在《荀子》中有过一篇《非十二子》。” 《荀子·非十二子》? 朱高炽努力在脑海中回忆了一遍,但也完全没有印象,就连《荀子》他也只是曾经读过,既没有读进去,也没有认真进行过理解品味。 能记得曾经读过,看看开篇有点印象,便已经是奇迹了。 朱高炽问:“讲的是什么?” “批判先秦十二子!” 金幼孜详细解释道:“这十二子分别为杨朱学派的它嚣和魏牟,陈仲和史?,以及墨家学派墨子,宋尹学派的宋钘,还有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和孟子。”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