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服务团? 高要冷笑,只听这个名字便知这个机构是什么货色了。 西人向来最擅长自我标榜跟吹水,在后世的时候,英军服务团被吹成是太平洋战争胜利的关键… 高要真是信了它的邪! 不过这也提醒了高某人,反动派亡我之心不死啊。 根据高要的了解,这个英军服务团在战时着实救了不少西人,而且跟华民各界协议会有很深的来往。 华民各界协议会是日占时期奉小鬼子之命成立的机构,主要目的是协助小鬼子治理港岛,能够加入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当时港岛的华人和洋人领袖。 只说其中五人,如罗旭龢、周寿臣、刘铁诚、李子方、陈廉伯,他们几乎可以代表当时的华人精英。 在这其中,如那鲁麟、晏礼伯、傅瑞宪等港府高官亦有授意该华民各界协议会跟小鬼子合作。 高要不得不做个预警,他几经思量,看来在一段时间内,自己得以九龙为主。 他立马将大账房阿霞叫来问话:“我们现在储备用地如何?” 阿霞不自觉推下金丝眼镜,戴的久了,她发现自己已经习惯戴这玩意… “荃湾计有150万尺,浅水湾300万尺,清水湾500万尺,利园山40万尺,东仓27万尺。” 将近1000万尺,也就是不到100万平方。 高要一听,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嘛。 “我拟于红磡填海。” “红磡?” 阿霞常看高要搜罗来的港九地图,于各个位置都了然于心,她脑子里稍一转念便问道:“可是要在那里搞码头?” 红磡在维多利亚海域边,现在是不毛之地,从经济角度来看,阿霞以为高要是准备另外开辟一条码头。 高要笑道:“那地方只是做渡轮码头就太浪费了。” “我准备后面的时候,在那边大开发。” 红磡在后世的时候,最为人所知的就两个,一个是红磡海底隧道,一个是红馆。 在当前,当然是黄埔船坞(大厂)啦。 随着时代的发展,港岛跟九龙迟早需要链接起来。 高要遍观两地,从当前来看,既不会影响当前的主要商贸,还靠近市区, 确实也就是从铜锣湾到红磡这个地点最适合搞海底隧道。 高要准备提前握住这条财富通道。 后世的时候,人家能设过境站收费,他高某人就不能搞一条海底隧道收钱了? 阿霞点头:“我联系下工务署。” 其实西人填海是偶然。 1841年,港岛开埠,港府兴建道路、码头时多余沙石,便将之随意倾倒入海港。 谁晓得此举既扩了陆地面积,也减少了沙石搬运和存放的周章,省了不少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之后,来港的洋行需要土地。 港府便将这新增加的地皮划分为40段,每段约100英尺幅度,进行首次土地拍卖。 其第一次拍卖于濠江举行,出售所得旋即作为港英政府的建设资金。 在这次卖地计划中,分有几类型的地段,分别是海傍地段、市区地段、郊区地段和市场地段。 其中海傍地段(多为填海所得)方便航运与贸易,旋即被各英商瓜分。 港府后来一算,好家伙,填海卖地的利润竟然可达数倍以上,而且成本比开山还低一倍(港岛多石头)。 那还得了? 此后港岛在开发建设的过程当中,只要是能填海的必然以填海为主,开山的则是辅助。 当时填海以喜欢到中环为主,计有文咸填海计划、宝灵填海计划、西环至中环海旁填海计划、西环至中环海旁填海计划、海旁东部填海计划。 这些填海工程不仅扩大了港岛的面积,也给港府创造了相当高的税饷。 港府是乐此不疲啊。 九龙因为开发进度落后的原故,其填海的历史要稍晚一点,而且主要以私人发展商为主,港府很少干预。 就像之前高要填海荃湾一样,他只需知会一下工务署,让工务署进行统筹,便直接开干啦。 心思机敏的阿霞问道:“要哥,你对大厂有意思?” 大厂就是黄埔船坞,于1863年7月1日由怡和洋行、铁行轮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几家船东创办。 其后,该公司收购位于广府黄埔的柯拜船坞和修理厂,因而命名为黄埔公司。 1866年,黄埔船坞于港岛正式注册为有限公司,其后与红磡的联合船坞公司(又称于仁船坞)合并,成为当时港岛最大的船坞公司。直至19世纪末期,黄埔船坞几乎垄断广府黄埔、港岛及九龙之间所有大型船坞。 其造船技术与当时的东洋相当! 在20世纪初,其便已能造出万吨巨轮! 高要很难不动心,他哈哈笑着搂住阿霞:“我的好阿霞,你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阿霞脸微微一红,她跟着面有忧色:“要哥,大厂树大根深。” “你之前吃连卡佛、中电已让洋人警惕,若是再对大厂动手,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