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武夷山,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静静地舒展在闽南边域。这里既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闽南武夷山景区为核心的山脉景观区,以其险峻的山势、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这里的丹霞地貌独具特色,山峰峻峭,形态各异,或如剑指苍穹,或如屏风列阵。而蜿蜒流淌于山间的九曲溪,清澈见底,与丹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武夷山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山上有许多古迹和文化景点,如武夷宫、武夷书院等,这些古迹和文化遗址展现了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同时,武夷山还是中国着名的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出产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而闻名于世,成为武夷山的文化象征。此外,武夷山还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着书、讲学长达 50 年,使武夷山成为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总之,武夷山作为闽南边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和领略。它就像一幅永远也看不够的山水画卷,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它的美,感受它的魅力。 二、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1. 武夷山在闽南哪里? 武夷山并不在闽南地区。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27°32′36″~27°55′15″;东经 117°24′12″~118°02′50″。武夷山周边区域关系紧密,与邵武市和江西省铅山县毗邻。 2. 历史沿革 武夷山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夷山的归属不断变化,见证了无数重要事件。 早在三千年前,武夷山地区就有人类定居和繁衍生息,当时已形成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武夷山属于楚国疆土。秦汉时期,武夷山成为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开始变得繁荣,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到了唐代,武后垂拱四年(688 年)置温岭镇,属建平县。天宝七年(748 年)登仕郎颜行之奉诏至武夷封名山大川,禁樵采。后因广顺元年(951 年)改温岭镇为崇安场,寓“崇山峻岭安乐吉祥”之意。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 年)升城为县,隶建州。南宋时期,武夷山集儒、道、佛于一身,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家称为“升真元化洞天”。着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着书、讲学长达 50 年,使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的发祥地。 元代,武夷山属建宁路。明代属建宁府,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 年)修筑城墙。 民国时期,武夷山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30 年 5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崇安县委在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境内大安村为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1949 年 5 月全境解放,先隶属第一专区后改建阳专区;1956 年划归南平专区,1970 年专区驻地迁建阳,1971 年称建阳地区;1989 年地区驻地复迁南平,崇安改属南平地区,1989 年 8 月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 武夷山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变迁,也为这座美丽的山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自然景观 1. 独特地貌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丹霞地貌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亿四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内陆大湖泊或有许多大小河流,四周山地岩石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被流水带到湖盆里,一层一层地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地质运动,堆积成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岩层,形成坚硬的沉积岩。岩石表面覆盖着深浅不一的苔藓和地衣,碎屑物中的铁在特定气候下氧化成红色的氧化铁,并在沉积中扩散,将沉积物染成红色。从褐红、绛红到紫红,色彩丰富。早在第三纪末,地壳运动使湖盆上升,红色地层产生角度变化,形成单斜构造和单斜山。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地壳再次运动,单斜山发生不等量断块抬升,产生沟壑裂缝。在长期的地貌发育中,单斜山和单斜断块山经历着流水、风化、重力崩塌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丹霞美景。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丹霞地貌景观丰富多样。文人将丹霞形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地质学专家则从科学角度诠释了它的形成。这里的山峰峻峭,形态各异,如笔架山、青蛙嘴、双乳峰、汉堡石等,每一处山峰都有故事和传说。同时,这里还有许多着名的景点,如天游峰四周丹霞林立,岩石形状奇异,景色一览无余。晒布岩“壁立万仞”,丹霞特征十分显着。玉女峰是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柱状山,形似宝塔座落在九曲溪畔。此外,武夷山的山体由红色砂砾岩组成,为完美的单斜式丹霞地貌景观,尤以九曲溪沿岸最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