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都傻眼了,谁知道皇上一下子就放了这么一个大招出来,大家立马就用起了老手段,什么国库空虚,劳民伤财等理由。 结果老十四是个暴脾气,当即就和这些反对的老学究对骂了起来,一口一个对方那么可怜百姓,怎么不把自己的钱全部给百姓,又说他们这么喜欢准格尔,下次也不用公主和亲了,那就直接把他们给送过去和亲。 这一通连环串下来,直接气晕了好几个老臣,朝瑰也早就有了准备,立马就把几个人给抬下去让太医治疗。 而其他大臣看都到了这个程度,皇上都没有松口说不打了,心里也就有数了,但这样的事情就需要慢慢拉扯,绝对不是一天就能定下的。 朝瑰也明白这个道理,没有想着一蹴而就,反而是让除了老九之外的其他兄弟都私下去劝说大臣们同意出征。 老八素来有八贤王的称号,是劝说的一把好手,从各个方面去分析,把其他人给说得心服口服。 老十是个铁憨憨,没有什么心眼,但他说话气人,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其他大臣就更不用说了,阴阳起来十分有一套。 而老十四就直接更莽了,他信奉能动手就不动嘴,所以大臣们见了他都是绕路走。 这三套组合拳是换着换着用,不管是先用哪个,但最后也只有一个被说服的结果。 这期间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两个月,老九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赚到了大量的银子,虽然说这些对于打仗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朝瑰还有其他的办法。 她对内务府出手了,全部严查,那些贪了的东西,全部都要还回来。 顿时包衣都慌了,一个个递帖子要见太后,毕竟太后也是包衣族。 太后也没有想到大儿子会这么做,顿时就慌乱的让竹息去把皇上给叫过来,但老十四却是先到了。 他是朝瑰请来说服太后的,毕竟太后最宠的还是小儿子。 太后见到小儿子自然是开心的,但心里还担忧这包衣的事情,结果老十四就在她旁边撒娇,“额娘,内务府的事情您就别管了,虽然说四哥也是您的儿子,但他终究是皇帝,皇帝的命令,是谁都不能更改的!” 太后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她总不能见着包衣被收拾,那其中可就包含自己的家族,况且包衣一族为了当年皇帝登基付出的也不少,没有这样卸磨杀驴的。 “你这孩子,还小呢,怎么会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啊!” 太后慈爱的看着老十四,结果老十四想着四哥给自己画的大饼,从内务府里抄家得到的银子全部给自己当做军饷,能有多少军饷就全靠自己了。 老十四一想到这里就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更加努力的说服自己的老娘,说什么母族有他照顾,其他人做的又实在是太过分了,四哥答应把那些银子都给他了,额娘就多疼一点儿子,而且也不能为了外人和四哥生分。 这一句句说下来,直接就把太后给说晕了,说到底还是太后看到自己家族牵连不深,且老十四也回来了,她生怕再得罪老四会得到更可怕的惩罚,也不想和他对着干了,最后还是点头。 历时三个月,终于是准备好一切,老十四带着大军出征,正式对战准格尔。 准格尔得到这个消息都变得慌乱起来,新可汗才刚上位不久,一切都还属于没有稳定章程的时候,大清这个时候出征,他们虽然说有的是勇士,但也会很是吃力。 所以原本日子就不好过的雍正,现在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 雍正在快到准格尔的时候,就已经想着寻死了,她怎么尝试都跑不出去,想着不如直接寻死,死了说不定就会回去,就算不能回去,也好过受辱好。 但谁知道,她身边跟着的十个嬷嬷那可是经验丰富的人,在皇宫之中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手段,雍正的那些小把戏在她们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别说让他找到什么寻死的方式了,就连他的指甲都给磨圆了,一点棱角都没有。 一路上又是昏睡药,又是软骨药的,最后终于是在雍正绝望的眼神下到了准格尔,洞房的时候嬷嬷们还怕他不配合,又给他下了暖情药,一切都十分顺利。 雍正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他明明是男子,怎么可以和男子做那样的事情,他原本以为这就已经是最绝望的事情了,但没有想到,更绝望的还在后面。 老可汗年纪太大了,比他原本的身体年纪还要更大,所以对方很快就死了,听到对方死了之后雍正都笑出来了,他觉得自己终于不用再受这也的屈辱,也可以回到大清去了。 谁知道因为太过高兴,直接忘记了还有父死子继这样的事情。 所以他就从原本的可汗可敦(王后)变成了新可汗的阏氏(小妾)。 原本这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毕竟雍正不会在意自己是做对方的妻子还是做妾,他只是很难受自己不能离开,还要继续过这样的日子。 毕竟雍正是男子,就算是已经做了这么久的女子,他也没有女子的思维,不会懂嫡妻和小妾之间的区别,自然也就不在意。 但很快,就会有人教他懂了。 原本在大清,小妾也是能随意送人的,在草原上,那就更加是这样了,很多时候,小妾都是不如牛羊重要的。 新可汗的王妃(可敦)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要求小妾每天都来伺候自己,动辄打骂。 原本雍正也是大清送过来的公主,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待遇,但谁让对方的嫁妆都是敷衍来的,里面的东西都是滥竽充数,基本就没有什么好东西,王妃一见这情况,自然就明白了,这不过是一个不受宠的公主,那肯定要往死里欺负,更何况对方还那么傲气,见到自己也不愿意行礼,更没有什么尊敬,自己自然要好和折磨对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