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的典型特点,在海底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黄超身在米以下的深海,也能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这与人类以前的猜测完全不同,即使是在这样高压低氧的环境当中依然有着数不清的生物。 不过这些生物跟人类常识中的生物有很多不同,其典型特点就是并不依赖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 这些深渊生物制造有机物的方法主要以分解矿物和深海沉积物为主,简单来说深渊生物获得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地热能和化学能。 在深海环境中,由于缺乏阳光,光合作用无法进行,因此深海生物不能像浅海植物那样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然而,深海中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它们能够利用海底的热能和化学物质来制造有机物。 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氢等化合物释放的能量,将水中的无机碳(如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为深海生态系统提供基础的食物来源。 此外,深海中的一些动物也与这些化能合成细菌形成了共生关系。 例如,某些深海无脊椎动物体内寄生着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细菌在动物体内合成有机物,而动物则为细菌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合成营养所需的原料。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深海生物能够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生存并制造有机物。 总的来说,深海生物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依赖于深海环境中的特殊条件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且海底世界也并没有像很多科学家想象中那样被人类的废弃物污染严重,这是因为深海海水存在大量的超临界水。 所谓超临界水是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特殊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超临界水是指当水的温度超过374摄氏度、压力超过22.1MPa时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水的液体和气体没有区别,完全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呈现高压高温状态的流体。 超临界水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可以与油等物质混合、能缓慢地溶解腐蚀几乎所有金属,甚至包括黄金。 超临界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氧化能力和溶解能力。 例如,汉斯国就曾经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利用超临界水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塑料中有99%被分解,而且还很少有氯化物产生。 倭国研究人员也曾开发出一种技术,利用超临界水回收处理有害的二氨基甲苯,整个处理过程只需30分钟,回收效率可以高达80%。 不过对于人类来说,超临界水最重要的用途并不是用于环保,而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所以超临界水可以用来高效发电,乃至制造超能电池。 超临界水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表现出极高的溶解能力和反应速率,这使得它成为制备纳米材料的理想介质。 通过控制超临界水热过程中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可以精确调控生成的正极材料微粒的大小、分布和结晶性,从而优化其电化学性能。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超临界水来合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储电量和活性,使得人类的电池技术得到飞跃。 更重要的是超临界水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高扩散性和高反应性。 例如,通过在超临界水中进行溶胶-凝胶法、气-液相反应等,可以制备出具有高纯度、高比表面积和独特结构的纳米材料。 这对于人类制备超级纳米机器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贫瘠的海底其实一点也不贫瘠,反而是到处都充满了“惊喜”,只不过人类还不具备开发深海资源的能力而已。 当黄超靠近海底裂隙的时候,海底的高压环境和滚滚冒出的海底热液,使得周围的海水全部变成了超临界水。 由于超临界水的高氧化性,使得超临界水变成了可以“腐蚀”一切的氧化剂,这让这些海底裂隙周围变成了不可靠近之地。 不过也因为如此,这些海底裂缝周边的矿物被“冶炼”出来,在热液喷口处形成一片片黑黝黝的锰铁富集地。 深海锰铁通常以结核或结壳的形式存在于海底,其主要成分包括锰(III,IV)氧化物,如叶锰酸盐。这些结核和结壳中还含有镍、铜、钴等其他有经济价值的金属元素。 深海锰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它涉及到陆地岩石的风化、海底火山活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个方面。 这些过程导致铁、锰等元素在海水中的溶解和沉淀,最终形成结核和结壳。 目前,深海锰铁的开采方法主要包括链斗法、水力升举法和空气升举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都面临着深海高压环境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