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帝的召令 天武帝忽然颁下一道旨意,命全国各地的功勋国公入京议事。旨意中言: “国家安危,赖肱骨之力;社稷兴衰,系功臣之忠。今值内外动荡,朕召功勋国公入京,共商大殷长远之策。另有闲散功勋,视其能力,分配要职,助太子监国。” 此令一出,朝堂再次震动。 这些功勋国公皆是从开国至今,因战功或特殊贡献受封的世袭家族。他们或驻守地方,或享受荣禄,却极少直接参与朝廷政务。天武帝此举,无疑是在重新整合朝廷与功勋的力量。 东宫内,宗邺文听闻此事,面色沉凝,对苏子恒说道:“父皇召功勋国公入京,表面是为了共商国是,实则是给本宫增添掣肘。若这些人一旦被宗室拉拢,东宫的局面将更加复杂。” 苏子恒答道:“殿下,此举确有深意。但功勋国公毕竟与宗室不同,若能妥善处理,不仅可化解掣肘,还能成为东宫的助力。” 不到半月,各地功勋国公陆续抵达京城。这些功勋家族分属不同势力,有的与东宫关系密切,有的倾向宗室,还有一些则保持中立。此次入京的主要人物包括: 定远侯李彦忠:驻守北疆,为守边功臣,家族势力强大。 镇南公韩正道:江南世家出身,与地方士绅关系密切。 威武公郑肃:曾统领东海水军,虽已卸职,但影响力深远。 护国公梁骏:功勋世家,长期闲居京中,政治态度模糊。 宁国公萧景川:安公主的母族,因公主婚事,与东宫关系紧密。 在乾极宫,天武帝亲自接见了功勋国公,并宣布了几项重大任命: 李彦忠被任命为北疆大统领,统辖玄武关及周边守军,同时负责草原贸易。 韩正道被任命为江南巡阅使,协助舶司与巡察使推进地方改革。 郑肃被召回重掌东海水军,负责东南海域防务。 梁骏被任命为内阁辅臣,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 萧景川被任命为宗正卿,负责宗室事务的管理。 此举不仅将功勋家族重新引入权力核心,也让他们在国防、经济与内政中占据了关键位置。 这一系列任命在朝堂上引发了热议。 户部尚书刘行道说道:“陛下召功勋入京,为国分忧,此乃大局所需。但江南改革尚在关键期,若韩正道与地方士绅走得太近,恐会影响改革进程。” 兵部尚书杨敬则对郑肃的复职表示担忧:“东海水军虽需整顿,但郑肃久离军务,恐难以立威,不如再慎重考虑。” 内阁次辅魏仲清则说道:“陛下任命梁骏为辅臣,虽能借助其威望稳定朝堂,但功勋世家长期闲散,重新介入政务,或许会与现任官员产生冲突。” 宗邺文在一旁静静听着,直到众臣争论告一段落,才缓缓开口:“功勋国公虽有威望,但其职权必须受限,凡涉及朝廷重大事务,仍需听命于内阁与兵部。此乃基本原则,不容破坏。” 天武帝点头道:“太子所言甚是。功勋虽重,亦需遵守朝廷规章。朕之安排,皆有定例,诸卿不必多虑。” 回到东宫,宗邺文立即召集苏子恒与幕僚商议。苏子恒说道:“殿下,此次功勋入京,虽让局势更加复杂,但其中仍有可利用之处。例如萧景川任宗正卿,此举明显是为拉拢安公主一脉,与东宫的关系将更为紧密。” 宗邺文点头:“不错。萧景川既为东宫助力,可令其加强对宗室的监督。至于韩正道与江南士绅的关系,本宫会派人秘密监视,若其妨碍改革,绝不姑息。” 苏子恒继续说道:“郑肃掌东海水军,此人虽久离军务,但与东宫无直接矛盾。若能通过吕绍华的东海势力影响其决策,便可确保东南的稳定。” 然而,功勋国公们私下的活动也引起了东宫的注意。定远侯李彦忠在京期间,频繁会晤宗室亲王,试图通过宗邺晟扩大在北疆的权力;镇南公韩正道则与江南士绅秘密接触,讨论如何限制舶司的权力。 苏子恒对此颇为警惕,立即命东厂加强对功勋国公的监控,并将其相关情报呈交宗邺文。 宗邺文冷笑道:“看来这些功勋也并非都甘心为朝廷分忧。既然他们主动暴露,本宫便不必客气。” 他下令: 李彦忠:由东厂渗透北疆大营,密查其是否有私通草原部族的嫌疑。 韩正道:由舶司与巡察使联合,限制其在江南的实际权力。 郑肃:通过东海水军内部调整,确保其决策权在东宫控制范围内。 天武帝在乾极宫内,听取密探对功勋国公动向的汇报,缓缓说道:“功勋之力,不可轻用,亦不可完全信任。太子与宗室的争斗已渐白热化,这些功勋,便是朕放入棋盘的砝码。” 郑璋小心问道:“陛下,功勋若与宗室勾结,是否会动摇东宫的根基?” 天武帝摇头笑道:“太子若不能掌控这群功臣,又如何承受大殷的江山?且看他如何应对吧。” 夜色深沉,东宫内灯火通明。宗邺文望着地图上标注的江南、北疆与东海,低声说道:“子恒,父皇的局已明。这些功勋若用得其所,确实是助力;但若控制不当,便会成为祸端。” 苏子恒拱手说道:“殿下请放心。功勋虽重,但他们也有弱点。只要布局得当,东宫定能借此机会,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局面。” 风云骤起,棋局渐深。功勋国公的归京与分配,为朝堂增添了更多变数,而东宫的每一步,都将决定权谋较量的最终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