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阳看着低矮的院墙,和透风栅栏门心里有些心酸,但是想想这个年代,这已经很不错了。 此时天刚蒙蒙亮,就听到了房门打开了,一个女人的声音,“老二啊,你的注意点,咱哪怕换不来粮食也得安全回家啊,这年头不太平啊” “妈您放心吧,没事,再说了我都去过一次了,这一次应该也没有问题。”一个年轻人的声音说完,就听到院门打开了。 当两个身影出现在门前的时候,赵明阳呆呆的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就是年轻时候的父亲,想起了刚刚过世的老父亲,眼睛有些湿润,再看看旁边的女人,岁数虽然不大,但是感觉苍老的很多。 也看出来了,这就是她的奶奶,他想喊出来,但是不敢喊,只能憋着,他知道他来的目的。 父亲叫赵向西,奶奶叫赵刘氏,爷爷是个瞎子,会算卦听奶奶说挺厉害的。 奶奶是太爷爷和太姥爷赌博赢回来的,十五岁就跟着爷爷结婚了。不久生下了大伯取名赵向东,下面还有一个老叔赵向北,有一个姑姑赵向南。 此时应该大伯已经结婚了,应该有了大哥和大姐。 因为家里穷,姑姑和妈妈是换亲,也就是妈妈嫁给爸爸,姑姑嫁给了大舅。没办法那个年代谁还拿着自己女儿的幸福当事儿啊。 “小伙子,你是干啥的啊”正在处于回忆中的赵明阳被一语惊醒。 “哦,那个,我是外来的,听说你们村有苇席,我想用粮食换可以吗?”赵明阳语无伦次的说 其实他来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一套说辞和一个身份,被奶奶这么一问,有些不知所措,才语无伦次说成了换苇席。 话音刚落,一只大手就把赵明阳拉到了院里面“看你的岁数比我大,叫你大哥吧,大哥你真的是来换苇席的”。 赵明阳看着父亲充满期待的眼神,赶紧说道“您可不能叫我大哥,我确实是来换苇席的,但是说起来我也姓赵,论辈分您是我长辈”。 开玩笑,自己老爹叫自己大哥,这不是等着遭雷劈吗。 说完拿出了在现代准备的一个家谱,反正随便找了一个和太爷爷相近的族人就行了,说“按照家谱来说您应该是第12世,我是13世,所以得管您叫叔才对。” 一番解释后,再加上真的指出了和太爷爷得亲兄弟那一支,赵向西笑容可掬的看着奶奶说“妈,是真的,那真得管你叫大侄子,你这是从哪来啊。” “我从山东老家过来的,一路爬火车,要饭才到了这里,家里也没人了,我爷爷一代单传,就剩我自己了,山东大旱,吃不饱穿不暖的,所以想起来这边还有个族人就一路要饭过来了。”赵明阳为了取得家里人的信任不得已随意的胡说起来。 奶奶不认识字但是家谱还是能分辨出来的,就拉着赵明阳向里屋走去,边走边喜悦得问“孩子这一路走来辛苦你了,快屋里座,饿了吧我给你做饭去”。 说完就告诉赵向西“今天别去换席子了,把你大哥他们都叫过来,认认亲戚。” “哎”赵向西答应了一声就去找大伯赵向东了。 赵明阳跟随奶奶进了里屋,打量着四周,心里发酸啊,太难了可以说除了两口木柜和一个橱子外,没有几个家具,他记得屋里的柜子和橱子以后都被大伯扔了,但是懂行的一看就明白,这是黄花梨木头做的,是爷爷的师傅留给爷爷的。 所以眼冒金光盯着那两口柜,心里暗暗发誓“说啥也不能叫大伯给扔了,先慢慢来解决温饱问题,等以后方便了就拿回现代,如果可以就当传家宝反正得保护起来。” 看到东屋大炕上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大光头,长得和大伯挺像的,应该是自己的爷爷,其实赵明阳没见过他爷爷,也出生之前前一年他爷爷就病故了,所以心里挺激动的,竟然看到了自己的爷爷。 立刻跑到屋里拉着老人的手问候“爷爷,您今年多大了,身体还可以吧,” “你是谁啊,”赵明阳他爷爷问了一句,“我是您孙子,” “你不是我孙子,我孙子叫小程,赵明程,你到底是谁啊” 这时候正好赵明阳的奶奶手里拿着半个木勺的玉米渣渣从堂屋过来听到了他爷爷问话,把木勺里的玉米渣渣放到了锅里,说“这小伙子说是咱们家族的人,是你叔叔那一支子的,” “真的,那你爷爷叫啥,你爸爸叫啥”爷爷问完话,赵明阳立刻又把从现代抄来的家谱拿了出来,别看是抄录的但是绝对是毛笔写的,也得亏赵明阳练了一段书法,并且写的还不错。 又把从现代自己弄得介绍信拿出来,这时候听到院子里有人说话“妈,那个人在哪呢?真的从东山老家来的?” “在屋里呢,你爸正和他聊天呢”奶奶边干活边回答。 “小伙子,你真的从东山老家过来的?你介绍信呢”大伯赵向东说完话已经进了屋里。 “嘿,这个人绝对是大伯,没想到年轻时候的大伯比老爹还精神,和六十几岁以后的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