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使”这一职务的正式设立,标志着大华进入了地方三权分立的时代。 三权分立自古有之,各种含义,各种形式,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前有汉高祖刘邦所创外戚、功臣、宗室藩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后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管决策、审核、执行的“三权分立”。 远在大洋彼岸,还有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 大华在地方上的三权分立,则是执政权、掌军权、监察权的分立。 从汉末到前祁,地方军阀诸侯一直是朝廷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其棘手程度不亚于外敌北燕。 远的不说,且说十几年前的陆澄,就在荆州称王称霸,统帅数万荆襄军控制了荆州一切军政要务。 荆扬之争,也源自于中央和地方的对抗。 再往前数,汉末三国的州牧刺史则更是如此,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 割据的形成,无非是各种权力过度集中所导致的。若想避免割据,就必须将权力分散开来。 第一步收回军权,孟遇安在多年前早已迈出。 自安华军创建起,所有招募和收编的军队都在孟遇安麾下统一了标准。 每下一城一池,安华军便壮大一分一毫。经年积累之后,方成今日磅礴之势。 这浩荡数十万安华军的最高领袖,有且只有孟遇安一个人。 驻守各州的军队虽名为“地方军”,但其实都直接隶属于中央,一切调度也都只听从中央指挥,地方官无权干涉地方军队。 统领各州驻军的将领,无一不是孟遇安的心腹爱将,譬如目前益州的徐康、雍州的赵无戈、并州的独孤佑、豫州的钟弼、幽州的顾修之等。 但即使是心腹爱将,每过几年,这些地方守将和军队都要进行换防。如陆澄那般独守荆州十几年的情况,无疑是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在掌军权的问题解决后,执政权和监察权的分割终于在此时有了眉目。 诚然,“中央监察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刺史”最初也只是汉武帝所创的负责巡视郡县的监察官,后来权力愈发膨胀,最终在东汉时期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执掌一州军政大权。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便是一开始就赋予了刺史过大的权力。 在刺史还是监察官的时候,刺史就对郡守有绝对的压制和领导,甚至还需负责组织地方兵力进行军事训练和防御。 长此以往,刺史演变为一州之长也属平常。 眼下孟遇安所设的“督察使”,就是要在掌军权被收回后,再给刺史加上一双监察的眼睛。 刺史与督察使并无明面上的地位高低之分,只有权责的不同。 若真要较真来论,督察使代表了中央的意志,自然比刺史要再高半级。 孟遇安在与中书省商议确定后,又单独与陆幼薇和贺令娴私下密谈。 在议事殿后殿中,依然放着一张圆桌,如先前在临江王府密室中一般。 孟遇安、陆幼薇和贺令娴三人,正围坐在圆桌上。 “幼薇,令娴,你们都是我最亲近信任的人,也都是过去几年各项改革的亲身经历和执行者。这次的‘地方三权分立’新政,又要拜托二位了。” 孟遇安的肺腑之言说得极为诚恳,陆贺二人皆各自表态: “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绝不辜负你的信赖。” 说完,陆幼薇又对孟遇安玩笑道: “废除州牧的时候,闹得那样‘声势浩大’,旁人还以为你我要反目成仇了,就连阿离都误会了你的意思。可现在怎么样?我还是逃不开这操劳的命啊!” 贺令娴也调侃道:“幼薇做州牧做久了,也来做做这督察使。但可千万莫要‘操劳’过了头,一时忘记了今夕何夕,又管上了不该管的事。” 说到这里,她的眼睛看向孟遇安,脸上还带着玩笑的神情: “遇安自然不会多心,可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不知又要生出多少事来。” 陆幼薇看看贺令娴,又看看孟遇安,轻声叹息道:“我当然懂得避嫌,不会让遇安为难的。” 孟遇安忙道:“幼薇可别因为畏惧流言就束手束脚的,该管什么、该做什么,就要去管、去做。督察使若是软弱了,刺史就会肆无忌惮起来。” 又对贺令娴道:“令娴也是一样的。” 趁着难得陆幼薇和贺令娴都在,孟遇安对她们二人交了底: “不瞒二位,此次废州牧立督察使,不光是为了限制地方权力,更是为了日后‘公天下’做准备。” 一语未了,陆贺二人皆惊。 孟遇安预想到了她们的惊讶,神色愈发平淡自若: “各州守将需要换防,地方官员自有任期,难道皇帝就可以无限制地做下去吗?” 她顿了一下,更加语出惊人: “难道皇帝就可以世世代代在一家血脉中传递下去吗?” “遇安,你的意思是......”陆贺大概猜到了,但都不好说出口。 孟遇安道:“百姓不只是百姓,更是‘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在现有的制度下,有才有能之士可以从底层晋升至高位,国家领袖也应当是如此的。” 她的眼眸垂下来,避开了陆贺凝视着她的眼神,可非但没有显得心虚,反而益发真诚。 “我做皇帝,是因为当下的条件只能让制度停留在这一步;但我心中希望,我是这世上的最后一个皇帝。” 说完这一句话,孟遇安重新抬起眼眸,依次来回注视着陆幼薇和贺令娴: “地方的制度正在逐渐进步,中央的制度又怎能停滞不前?” “遇安,你真的决定了吗?”陆幼薇拉住孟遇安的手,关切问道。 孟遇安微笑道:“这件事,我曾和孟青讨论过,后来慢慢在心里有了这个想法。能不能成功暂时还不知道,但总要做出一些尝试的。” 贺令娴近些年久在孟遇安身边,对她的想法洞若观火。 比起陆幼薇,贺令娴反而接受得更快更顺利些: “一统天下、改朝换代的大事,遇安都做出来了,改变中央制度也只是时间而已。” 密谈之后,陆幼薇和贺令娴自去准备赴任督察使的事;而孟遇安,则在心中更有了改革的底气。 只要徐徐图之,定有功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