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八,吴三桂率领所部兵马抵达松山城南十里处。 王永吉的中军紧随其后。 此时明军前哨已经和建奴的前哨相遇。 双方都是骑兵,装备也所差无几。 数轮战斗后。 八旗兵得知了明军的进攻方向是松山城南。 明军也知道八旗兵在松山城南的丘陵地带布置了重兵。 当夜,明军在原地扎营。 此后三天,双方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 明军虽然损失了一些兵马,但是将战线推进到松山城南五里处。 再次扎营后,明军停了一天。 他们在等辎重和红夷大炮! 八旗兵也没有出战,他们在等朝鲜兵。 李时昉率领的两万朝鲜兵没有辜负济尔哈朗的期待,在指定时间抵达了指定位置。 八月的辽东已经变冷。 在某些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晚上甚至出现了结冰的情况。 (农历八月中旬一般是公历十月前后,锦州十月历史平均气温在6到19℃左右,最低温是-1℃,最高温是26℃。考虑到明末是小冰河时期,所以是有可能结冰的。) 八月十三,王永吉给全军发放御寒衣物。 “每人一件薄棉衣,一件薄棉裤,还有一床棉被!都是用的新棉花和新布,省着点穿!”军需官一边发棉衣,一边不停地嘱咐。 “大人放心,我们都仔细着呢!” “朝廷为了置办这些物资花了不少银子,打仗的时候得给朝廷和万岁爷把本钱打回来!” “必须的。” 平辽大军的士兵们穿上新衣服后,士气顿时大振。 王永吉趁着这股士气,率领吴三桂,黄得功,高一功以及所部六万兵马攻向松山。 通过多日的试探,明军已经察觉出建奴围绕松山城附近布置了大量兵力。 尤其是松山城北面的南山,那里是进攻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八旗兵的重要防线。 (南山在明朝时的名字叫rufeng山,由于文字敏感无法显示,所以只能称南山。) 八旗兵早已侦得明军主力的方向,济尔哈朗亲率六万八旗兵在松山城和南山集结,准备打一场硬仗! 秋风在战场上吹过,荒草被吹断脊梁,倒在了干涸的土地上。 清晨略显凄凉的薄雾中,明军列阵完毕。 车营在前,步营和火器营在后。 骑兵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护在明军步兵军阵的左右两翼,防止被八旗骑兵突破。 另一部分藏在后面,随机应变。 六万明军排成长长的横阵,朝松山城慢慢逼近。 松山城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堡。 只不过比一般的堡规模大,城墙也高。 由于松山堡没有护城河,八旗兵在外围挖了数道壕沟。 除此之外,济尔哈朗的布阵也和以往不同。 他只在城中布置了少量的守军,剩下的主力全都布置在松山城北。 他要在明军攻城时发起进攻,只要明军阵型一乱,他的机会就来了。 明军很快抵达第一道壕沟旁。 壕沟的另一侧空荡荡的,没有守军。 “搭壕桥,准备渡过壕沟!”吴三桂下令。 数千关宁军将提前准备的壕桥搭在壕沟上方,车营士兵推着战车率先通过。 他们抵达壕沟另一侧后以战车为屏障建立桥头堡。 剩下的士兵跟着通过,扩大桥头堡的范围。 在先锋渡过壕沟的同时,其他人用各种工具填沟。 在人数的优势下,明军很快将第一道壕沟填埋完毕,并顺利通过。 紧接着是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 这两道壕沟距离松山城只有一里左右,在城墙上火炮的射程之内。 为此,吴三桂直接将红夷大炮布置到壕沟旁边。 他一边填沟,一边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 轰鸣声中,关宁军渡过了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 城墙上的八旗兵在此期间使用火炮朝明军阵内发射炮弹。 虽然造成了一些伤亡,但是没能阻止明军进攻的步伐。 付出一些代价后,吴三桂的关宁军终于来到松山城下。 军中的将领们一边观察中军的令旗,一边指挥呵斥士兵们站队布阵。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 之前积攒的士气在渡过壕沟时已经被消磨了一部分,现在即将攻城,需要重新积攒士气增加团队战斗力。 呜! 悲鸣的号角声再次响起,明军在号角声中发起了进攻。 明军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 数十辆盾车和数十架云梯在士兵们整齐的号子声中被推了出来。 城墙上的数量不多的守军起初还开炮射击,随着攻城器械进入负度角,他们的火炮便失去了作用。 此时推着云梯的明军士兵已经来到城墙下方,他们将云梯展开搭到城墙垛口上。 “先登者,官升三级赏银两千两!”在将领们的吼声中,明军开始攻城。 攻城的明军五人一组,前面的身穿重甲,左手扶着云梯,右手拿着腰刀向上爬! 后面的明军左手盾,右手刀,跟着一起爬。 车营的士兵将战车立在云梯附近,火器营的士兵拿着鸟铳瞄向了城头。 在重甲兵爬云梯的时候,后方的明军军阵爆发出震天的呼啸声:“明军威武!” “明军威武!” “杀!”城墙上八旗兵抱着木盆,将一盆火油倒在了云梯上。 不等他撤回身子,城墙下的明军鸟铳兵扣动扳机。 砰的一声。 弹丸射中八旗兵的脑门,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