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左良玉还好,提到这个名字崇祯觉得有点恶心。 历史上。 见李自成来势汹汹,崇祯皇帝急发诏书令各地将领进京勤王。 左良玉可谓人才中的人才,他收到诏书后不想出兵勤王,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给朝廷审批。 用兵作战讲究一个兵贵神速! 等朝廷批复的文件再送到他手里的时候,崇祯已经挂树上了。 更可恨的是,此人养寇自重。 起初他也是一代能人,当年追着李自成和张献忠屁股后面打。后来越混越惨,反被李自成和张献忠在后面追着打。究其根本是他罪行累累,很多言官屡次弹劾他,要将他斩首示众。但由于天下大乱,明廷没人可倚重,只能让他在前线挑大梁。 结果被左良玉看穿了套路:只要流寇不灭,朝廷就不会杀他。 等李自成和张献忠做大做实后,左良玉想剿贼也剿不动了。 所以说这厮罪该万死! 崇祯犹豫片刻后,做了决定:“李阁老,地点二选一!要么在忠州,要么在重庆与张献忠进行一场决战,你觉得哪里合适?” 李邦华,范景文都在兵部任过职,两人同时看向舆图。 “长江穿过忠州城,两侧都是高山,有天险可以仰仗。重庆东面是巫山,两侧高山,中间河流,占据高地就能占尽地利。” 崇祯走到舆图前看了一眼。 明朝的地图也画着道路山川以及河流,虽然简单,却一目了然。 他看着李邦华指着地方心中一惊:“也就说...无论守忠州还是守重庆,都不能据城而守!需要在城外布置防线?” “是这样的陛下!在元代以前,虽然也有火炮出现,但威力和数量无法无法与现在相比。之前建设的城池没有考虑到火炮的参战,如果距离足够的话,只需将火炮架到附近的山坡上就能将炮弹射进城中。” “但是在野外战斗还有一个弊端,我军仰仗火器,山地中火炮不便运输,无法短时间内转移阵地。一旦被敌军抄了后路,我军将不战自乱。” 崇祯叹了口气,不再思考这个问题。 皇帝是干什么的? 知人善用即可,带兵打仗的事交给信任的人就可以了。 至于胜败,全看天命。 反正他已经完成了两个任务:太子南迁,守京师。 “决战地点交给武将吧!你们觉得此番大战,何人能担任总督?”崇祯问。 李邦华想了想,“臣觉得秦良玉最为合适,只是她年事已高,臣怕她不能胜任。而且四川府库空虚,没钱购买粮草招募兵士。” 崇祯掐指一算,秦良玉生于万历二年,现在是崇祯十七年,她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 廉颇老矣尚能饭!她秦良玉应该也可以。 最主要的是,秦良玉有威望,能压制住其他武将。 南方各部将领拥兵自重,尤其是左良玉和刘良佐,如果他们能与朝廷一条心,历史上南明的下场或许会不同。 “那就让秦良玉担任川湖云贵四省的总督,在四川与张献忠进行决战!向秦良玉推荐一人,名叫曾英,在成都城内颇为有名,人称曾公子。” “遵旨。”李邦华没有多问,皇上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袁继咸现在何处?” “袁继咸?”李邦华年纪大了,一时半刻没想起此人是谁。 吏部尚书邱瑜开口道:“陛下,袁继咸驻守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军务,麾下兵马约有两万。” 袁继咸是个人物,与文天祥,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只是他的下场不太好,被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献给了满清,被杀就义。 崇祯点点头做好了打算。 “既然左良玉已经收复了武昌,那就让袁继咸从九江逆流而上去往武昌。随后从左良玉处借兵五万,在后面追击张献忠。” “陛下...如果左良玉不借呢?”李邦华提醒。 “那就让袁继咸将左良玉父子砍了!”崇祯咬牙说道。 李邦华嘴角抽了抽,“陛下,左良玉可是有十五万大军...一旦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崇祯早就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左良玉麾下十五万兵马并不是他的精锐部队(也就是常说的私兵)。 他的精锐部队在朱仙镇一战损失殆尽,现在麾下兵马大部分都是之前溃败的官军,投降的流贼,以及地方的地主武装。 这些人对左良玉没什么忠诚度可言,跟着他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吃好喝好(左良玉劫掠百姓比李自成张献忠还狠)。 这些人毕竟是官军,在朝廷有钱有粮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去当流贼。 其次,袁继咸和左良玉父子的关系还算不错。只要袁继咸舍得下手,必定能将左良玉父子擒住。 擒贼擒王,就算有五十万大军又能如何? 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死后,他手下的将领不是投降建奴就是投降南明。 乱世之中,求生为上! 想清楚这些,崇祯说道:“李阁老,你知道左良玉顶着官军的名声,干着流贼的差事吗?” “他早就该死了!” “朕之前总是瞻前顾后,怕他造反,对抗大明!” “现在朕想明白了,怕是没用的!该面对的问题早晚需要面对,今日不除左良玉,等他做大了同样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朕决定,立刻罗列左良玉的罪状,派人星夜兼程送往九江袁继咸处,让他想办法除掉左良玉!左良玉死后他麾下的这些兵士全部官升一级,补发军饷!朕就不信他们会反!” “就算反了,他们前面有张献忠,后面有九江,南昌,安庆,饶州,徽州甚至岳州六府的兵马,他们怎么打和谁打?” “秦良玉五万兵马,占据天时地利,再加上粮饷充足,即便没有左良玉的兵马,也能在四川与张献忠对垒一段时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阁老拟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