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关如何守住的,朝廷议论过,没理论出过所以然。 私底下,京中的人,朝堂上的官员,也是议论纷纷。 不懂战阵的,以为南军作战奋勇,面对数倍之敌杀出了大康军伍的威风。 反而是懂战阵的,越议论越觉得有些离谱。 就说君臣,这仗一开始打的就憋屈,不知道会来多少人,不知道敌军有那么多军器,连他娘的敌军是谁都不知道,还以为和以前似的就是一群山林野人,无组织无纪律的野人。 等军报一封又一封传到京中的时候,君臣没有一日不是神经绷紧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心情整天和坐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 抛车,将越州城的军伍砸的抬不起头来。 大量针对南军,针对边关三城的军器,被齐齐推出了山林。 南野,险些失守,险些让越州陷入困境。 敌军,竟派了一群斥候走了山林小路差一点进入关内与内贼里应外合。 前朝余孽徐夙,集结了二十余万大军。 战象,几乎将越州城关撞的彻底坍塌。 这一封封军报,一条条令人胆颤心惊的军情,令满朝文武无不是提心吊胆。 初期,君臣想的是调拨一些兵力去北关和东海。 北关草原人很贱,一旦得知大康被打,一定会想方设法试探一番,根据试探决定要不要集结大量兵力趁虚而入,趁火打劫。 东海瀛人就不是贱了,而是坏,胎带的坏,本身因为演武一事就怀恨在心,一旦南、北二关首尾难顾,这群狗娘养的瀛贼定会派遣大量战船去东海,未必是夺地盘,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肯定是少不了的。 也正是因为考虑所谓“全局”,朝廷没有第一时间对南关进行全方位不惜血本的“增援”,想着先对北关和东海防患于未然。 结果等到知晓了关外集结了二十余万敌军时,大家都麻了,朝廷想要不惜血本的“增援”,为时已晚。 晚归晚,南关不可能放弃,朝廷终于下定决心,筹备粮草,调集兵力,甚至推演了如果南关失守后如何利用战略纵深放弃一些城池然后反推的战略计划。 结果又是一封军报来了,打赢了,徐夙溃逃,敌军溃逃,南军出关杀敌追出五十余里,杀敌两万有余。 杀敌不算太多,主要是南军正规军本身就不多,还要守城,溃敌多,通过最后一战,一举将敌军击溃赶回山林,所谓越国的重臣,全部死于乱军之中,贼首徐夙虽是下落不明,不过两年之内山林诸部难成气候。 就这些军报,这些信息,处处透着看不懂,处处透着沃泽法。 不过倒是没人怀疑军报的真实性,一个是白修竹的信誉在那放着,再者太子在那督战,战争是发生在数十万人眼前的,谁都做不了假,更何况南军几乎被打残了,战损一半以上。 因此君臣们一直等着,等着太子回京,告诉大家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现在,太子终于回来了,给户部喷了一顿,因为筹粮的事,从而也算多多少少为齐烨调动折冲府将士遮掩了一番,但是又没全遮掩住。 太子拿出了军报,详细记录战争过程的军报,没有马上交给文德。 文德愣了一下,扭头看向天子。 天子也愣了一下,看向太子。 太子小二望着老爹,嘴角略微上扬。 知子莫若父,老六顿时明白了,这狗日的要使坏! 手里拿着几封的太子,突然看向了礼部,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尚未开战时,敌军先锋军五万人,结了大阵位于越州城外,曾派过使者入了越州。” 太子顿了顿,故意没说“幽王府世子”,而是直呼其名。 “敌军第二次派了使者入城时,被齐烨不由分说下令打了足足半个时辰,足足半个时辰,血肉模糊。” “什么?!” 果然,一群礼部官员们炸窝了,气的吹胡子瞪眼。 三个关键词,使者,入城,不由分说。 不等礼部官员们出班,顾思秋一副勃然大怒的模样:“连末将这武人都知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若是传出去了,我大康国体何在,我大康威德何…” “顾思秋,你果然是个蠢材!” 一看礼部没上钩,顾思秋上钩了,太子破口大骂:“若不将那使者打的血肉模糊求饶连连,谁能知晓徐夙竟是前朝余孽,谁能知晓,谁能知晓敌军打造军器之人竟是前朝工部官员,谁能知晓敌军竟有二十万之巨,谁又能知晓,那贼首徐夙竟派了人入了山林欲进入关内与乱党里应外合!” 君臣傻眼了,原来这些足可以说“料敌先机”是齐烨打使者打出来的? 礼部官员气得够呛,原来太子搁那钓鱼呢,日他奶奶,还好大家没出去,还好是顾思秋这傻鸟第一时间将脑袋伸过去挨骂。 “若不是齐烨接连打了两次使者,岂能知晓那徐夙是妖言惑众之辈,蛊惑山林诸部扬言可破边关一城,若非如此,齐烨又岂会去了南野驻扎此城,那徐夙,谋的正是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