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更有意思,也更麻烦。” 众人相视一眼,还是由张三开口说道:“沉默了一年多,那些世家开始发力反击了,这次,他们学了我们的办法。” 听完张三等人的讲述,黄平才明白世家怎么反击的。 当年他们偷摸发行人民报,通过思想斗争搞朝廷,给世家添堵,后来不是被汉灵帝下诏禁了。 当时就发现过有些世家开始学着他们的形式,小范围开始发行自己的报纸,不过由于造纸技术没有木匠他们改进的好,加上印刷技术他们还在摸索,没有掌握。 各大世家的报纸仍旧属于手抄报,耗时费人,量不大,传播能力有限。 流传范围最广的还是黎民学社通过商队夹带的报纸,在南方各州郡,形成了全民禁报,但世家大族甚至皇室宗亲,偷摸私集人民报的局面。 东汉世家各有各的家学,虽在外统称儒学,但是背地里,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学术冲突还在延续,报纸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他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斗争路线。 各大学术派别,这几年的尽皆暗中研究印刷和造纸,同时不遗余力的在自己势力范围内,宣传思想。 有钱有权还有人的这些世家,学术党派,还真没什么能难倒他们。 脱颖而出的几家,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五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办的杨氏刊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袁氏邸报,还有后来居上的颍川学报,以及大汉宗室在刘虞的领导下搞了个大汉月报。 其他小报纸中,引起黄平注意的就是许劭许靖兄弟的月旦评,他们还真把这个点评活动搞成了报纸,不过技术差点儿,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报纸了。 袁氏这辈当家人出了袁逢袁隗两兄弟,这些年的经营,袁氏的风头已经逐渐压过了老牌领头人杨氏。 在各州郡县都有安排,对天下信息了解全面,这也是他们敢办个报纸叫邸报的原因。 只要是大汉郡县内的消息,他们都能及时收集到。 不过袁逢还是上道的,所有消息就算知道大汉月报那边有,他也识趣的上交了一份,邸报之名也就没人追究他了。 这次针对北溟都护府的事情与传统上的攻诘、构陷都不同,最早是起于黄河水患一事。 当时为了给那些灾民指条生路,也为了给汉军施加压力。 黄平将大部分灾民,引向汉军军需补给线的重城附近,因此,黄平对他们隐瞒了皇甫嵩筑坝截洪的事情。 后面黄河虽然夺济入海,但是,黄河水量太大,济水河道根本不能容纳,洪水泛滥的灾害一直在蔓延。 梁山泊慢慢形成,大野泽也因为水位提高,一天天变大,离山阳郡越来越近。 袁氏邸报开始记录灾情,关注兖州、豫州、徐州的灾情情况。 大汉月报迅速跟上,三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事情,传播到了大汉能收到报纸的地方。 包括北溟都护府出于了解灾情发展,警惕疫情发生的目的,一样让他们的报纸进入境内。 由于关注度高,三州官员还是第一次那么尽心尽力地赈灾,广受好评,飘飘摇摇的大汉,都好似要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夏初天气炎热,出现了小规模的疫病流行,有曾经人民日报宣传的防疫手段,疾病造成的生命威胁倒是不大。 但是,原住居民和难民之间却因为迷信、猜疑,激化了矛盾。 本来难民的到来就挤压了其他住户的生存空间,造成原住居民怨念丛生,此时传出谣言,说疫病是难民带来的瘟疫。 使得双方矛盾加剧,出现了暴力冲突,在这个时代零星的冲突也不算大事,无人在意。 直到山阳郡的难民再次被大野泽进一步挤压向城池周围,本就没多少的土地彻底不够用,底层人民出现了大规模械斗,等同叛乱,被汉军镇压。 此时有谣言说瘟疫是北溟军在河水里下的,而那些最初的难民逃难,是北溟军指的方向,似乎佐证了这个说法。 看谣言传播较广了,袁氏邸报上第一次用模棱两可的话,写下了这两个猜测。 关于北溟军在河水里下瘟疫和水淹下游三州的谣言,因此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 三州百姓在读书人的带领下,群情激奋,请战北伐。 而知道真相的大汉高层见此形势,也是跟着在后面推波助澜,连躺到西园的刘宏都觉得自己又行了,又开始亲自过问西园八校尉的训练。 大势汹汹之下,还有一批知情人士,却完全无法发声,那就是濮阳那几万难民,他们清楚知道没人会水淹自己的大军,这次大洪水若非天灾,那么就只能是汉军造成的人祸。 他们因为人微言轻,而且作为被怀疑是瘟疫源的人,待遇可想而知,在陈留郡被看管了起来,只要出现病状,直接被汉军处决。 到上个月,见北溟都护府一直没为此事发声,袁氏邸报带头质疑北溟都护府的合法性,大汉月报站在旁边看戏,同时递出了北溟都护府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