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渊眉头紧锁,刘炳业重新回来后,锦衣卫改制后,如果真如凌桐所说,那隐藏的这个人,可能就会成为锦衣卫堂口的高层。 “来人,传旨让刘炳业过来见朕。” “是!” 不多时刘炳业进来后,见凌桐也在,连忙上前给两人行礼。 “好了,让皇兄给你说说情况!” 凌桐将他在大月查出的事大概的说了一遍后,刘炳业顿感背后一凉。 “陛下,锦衣卫的堂口刚刚建立,如果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去查,只怕会适得其反啊!” “陛下,臣也建议秘密查探,如今大月局势不稳,他们暂时不会动手,等到他们再度出手的时候,我们必能查到。” “恩,刘炳业,你找点自己人,暗中查探。” “臣,领旨!” 凌桐似乎还有话说,凌渊却打断了他,“你们下去吧,刘炳业,将宋林书给找来。” “是!” 宋林书还在东暖阁中的,最近开海后,每天要处理的事实在太多,台面上摆满了各种文书。 听到刘炳业来找他,他开始微微一愣,想要询问下。 刘炳业低声说道:“宋大人,陛下着急,您还是赶紧过去吧!” 东暖阁的内阁会已经结束好大一会,一般这种情况下,凌渊是不会召见阁臣的。 再加上刚刚大王爷凌桐进宫见驾,宋林书有些迷惑。 自从自己接管户部,事越来越多,动不动就出点事来。 宋林书心怀忐忑走了进来,凌渊正在查看奏折,如今有了内阁后,很多奏折都是内阁挑选后给他的。 见宋林书进来,凌渊放下手中奏折,笑着问道:“宋爱卿,如今户部的担子重,要不要休息个几日。” 宋林书一听,心中咯噔一下,这是要罢我的官吗? “陛下,臣有罪!” 不管怎么样,先跪下认错准没错,凌渊连忙将他扶起来。 “爱卿,朕只是担心爱卿身体,不必如此紧张。” 宋林书在努力思索,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做错什么事了。 “最近收到不少线报,上一次与爱卿说的,大月那边走私铁器的事。” 由于开海的事,又加上对南方和蜀州的作战,宋林书将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连忙说道:“陛下,臣回去查过,走私的绝不是皇家商行的人。” “朕知道,朕也相信你,但这件事不能不查,皇兄从大月带回来的消息,有大食的人参与其中。” “大食?可我们与大食的商路并未打开啊?” “户部的这些主事中,爱卿觉得谁最有问题?” 宋林书沉思片刻后,说出了一个名字,户部灵州清吏司郎中沈贞和户部右侍郎吴家宣。 “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东西是从灵州出去的,那户部在灵州的清吏司就脱不了干系,而沈贞与吴家宣有一层姻亲的关系。” 清吏司是户部在各州的衙门堂口,专门负责各地的赋税、户籍、商路等问题。 清吏司的主事,一般是被称为郎中,也就是个正五品的官。 与当地官府的正二品的巡抚比起来,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这个吴家宣乃是前朝留下来的,一直不温不火,做事也颇为上心,臣找人查过他,没有参与过伪帝的造反中,也没有与南方和西蜀的关系。” “吴家宣、沈贞,好,这两个人你盯好了,暂时不要打草惊蛇。” “陛下,臣也只是推测,若真的是他们,臣只怕也难辞其咎。” “正好你来了,朕有个想法,你倒是可以听听,朕想要在户部在独立出一个衙门来,就叫商部。” “商部?陛下,是来管理大璃所有的商人的吗?” “可以这么说,这样一来,就将地税和商税分开了,你也能轻松一些。” “陛下,那您觉得商部的尚书,让谁来做比较合适呢?” 凌渊扭头问道:“爱卿有推荐的人选?” “于初冬,她心思细腻,在地方也做过主官,与江南商贾们的关系也不错,是最合适的人选。” “那这样一来,她可就是第一个进入朝廷内阁的女阁臣,你就不怕她被朝中的大臣们骂吗?” 宋林书连忙正色道:“陛下,此举乃是为我大璃江山社稷,臣倒是想看看哪个宵小敢胡乱说。” “好,商部的事,你来帮忙打理,要尽快解决。” “臣,领旨!” 第二日的大朝会上,内侍宣旨,调宁州巡抚于初冬入朝,在六部之外增设一部商部,于初冬为商部尚书,领内阁阁臣,授东暖阁大学士。 朝中一片哗然,女子入朝为官也就罢了,居然是入阁,这让大殿之上站着的不少老臣们心中也有了波澜。 这才刚刚宣布要在流州女子书院举办文宗大比,朝中又立马出现内阁女阁臣。 有些人已经在揣测陛下的意思,这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人,女子为官的时代将会全面到来。 但也有人眉头紧皱,于初冬领宁州、江州巡抚的时候,他们就曾上书过,只是被凌渊给驳回了。 “陛下,此举不妥,女子入朝为官,会有损我天朝上国气度!” “陛下,翻遍史书,也不曾有女子入朝为中枢过,更别提这是在拜相啊!” 东暖阁大学士,内阁阁臣,确实在私底下,都会被尊称一声相爷。 要让他们一众大老爷们,去给一个他们眼中乳臭未干的毛头丫头施礼,他们似乎有些做不到。 “陛下,商部事关国体,还请陛下慎重。” 凌渊打眼瞧了一下,都是些老臣,他们平日里信奉中庸之道,在为社稷出主意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是缩头乌龟。 “哼!朕不是来征求你们意见的,这是朕的旨意,你们若是有人说朕错了的,你们来领了商部的缺,办好了,朕让你们入阁,办不好,朕亲自将你们三族流放。” 凌渊的气势逼人,这件事是他铁定要做的事,不管多大的阻力。 再说了朝中的这点阻力,对他来说也是聊胜于无。 “陛下,臣觉得此举甚好,于大人为官清廉能力卓着,可为商部尚书。” 宋林书作为阁臣,第一个站出来选择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