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知罪!” 凌渊也知道宋林书的想法,他这个户部尚书并不好当,大璃处处都是用银子的地方。 如果在东州退税的话,在大璃其他地方也会如此,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说不定还会彻底拖垮大璃。 “百姓的银子,一分都不能少,如果你缺银子,可以跟朕说,实在没有,就找商行们去借。” “借?”宋林书茫然,他有些不解,个人与个人之间有借银子的说法。 也有人会找国库户部借银子,从没听说过朝廷会找商行借银子的。 “恩,这件事等有空朕再给你细说。” “臣,领旨!” 在得到凌渊的肯定说法后,老渔民十分开心,跟着身后的一群人齐齐跪地谢恩。 凌渊将他扶了起来,言语中,对这些老渔民十分友善。 老渔民感动不已,他这辈子见到最大的官就是县令,那也是一年能见个一次两次很了不起。 如今见了陛下不说,陛下还如此温和,怎能让他不激动。 “好了,答应你们的事,朕会办,如果他们不办,朕就法办了他们。” “陛下,真是圣君,草民,草民!”老渔民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离开金州码头后,凌渊这才算上踏上江州的土地,对这个传说中繁华的江南,他是有憧憬的。 前世他听过看过太多江南的故事,他也想亲眼瞧瞧,江南是不是真的如此美。 卢佳在一旁,她是来过江南的,卢家在江南有别院,常常会有人在打理。 每年她都会想着来住一段时间,她很喜欢这种水乡,泛舟湖上,与三五个好友一起讨论古今。 一路上,卢佳都在给凌渊说江南如何如何好。 因此,凌渊在进入江州后,并没有去别的县城的意思,而是直接去江州府。 一来,他是想要尽快去看看,二来呢,他对于初冬是有信心的,而且裴峰就在陪驾。 裴峰的能力和功绩,对整个江南的稳定是做出过贡献的。 虽然如今只是京都府尹,看似官职降了,但在凌渊心中,他的地位一直不低。 未来磨砺个两三年,是可以入朝入阁的。 “裴峰,朕听说江州府的大名湖十分漂亮,不如,这次朕去了之后,也不要住什么别院了,直接在大名湖旁住就好。” “陛下,大名湖如今都是些烟花之地,只怕不适合。”裴峰如实说道。 越是富有的地方,越是会出现这种行业,这个是避免不了的。 凌渊也没打算禁止这些,只不过,官府的人是不允许去的。 卢佳也在一旁说道:“大名湖是很美,我们卢家在大名湖的岛上有别院,到时候陛下我们可以住在那里。” “好,一切都听皇后的。” 进入江州后,所看到的场景与东州大相径庭,到处都是新种的田地,凌渊还看到了他在流州推行的几样农作物。 不仅地有人种,田间的人也多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 这或许才是凌渊最想看到的,虽然他是穿越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慢慢的融入到这个世界中。 受过那么多年高等教育的他,心中悲悯之心一直都有的。 有能力却有把握的时候,让百姓们远离战争,能吃好喝好岂不是件大好事。 在进入江州后,凌渊就给于初冬传了旨意,沿途所有官员都不允许应迎接,就连东州府的官员,也不用出城三十里。 裴峰一路上都在介绍着江州的风土人情,相对来说,江州确实要比其他州府繁华得多。 从田地到驿路再到巡守的士兵,似乎这才是盛世太平下的景象。 “陛下,臣之前还担心于大人会管理不好,如今看来,于大人的能力,只怕远在臣之上。” 裴峰适时的拍了拍马屁,凌渊笑着回道:“裴大人,你就不要妄自菲薄了,于初冬她比起你来,还是嫩了一些。” “陛下,臣想请陛下去一处地方看看。”裴峰犹豫了一会儿,才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 “哦?说说看!”凌渊也来了兴趣的问道。 卢佳同样是一脸的好奇,她对江州还是了解的,但裴峰似乎话里有话。 “江南书院!” 江南书院不在江州府,而在曲县,与江州府还有点距离,那里是江南文坛兴起之地。 这次凌渊来江南,此地是必去的地方,只是他没有明说。 “说说看,为何要去?” “陛下,江南书院与桐山书院、国子监不同,臣在江州担任官职的时候,曾与海外人在江州组织过学问辩论,因此,江南书院中,有洋学科。” 洋学科,这倒是头一次听到,凌渊是有过想法的,在书院中开设这种类似于工部铸造司的课程。 “你继续说,洋学科都教什么?”凌渊问道。 “回陛下,江州多贸易,朝廷因为水师失利,选择的迁海,但与外海人贸易的人并不少,洋学科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怎么和这些人打交道。” “恩!”凌渊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臣想着有朝一日,会彻底的解决水贼问题,到那时候,我们与海外人打交道的时间会越来越多,我们可能会需要这样的人。” 说了半天,凌渊算是弄明白了,就是裴峰顶着压力,在江南书院开设了与海外人打交道的洋学科。 但江南书院的人并不是很认同,他在江州的时候,书院的人不敢说什么。 他离开江州后,传来的消息,江南书院书有意要取缔,这才想办法让凌渊去看看。 也就是去镇镇江南书院的人,乃是陛下有意要做的。 “恩,好,那咱们就去江南书院。” 对江南书院的考虑,凌渊是有想过的,想要在江南发展经济,江南书院中的授课内容就得要改,他有意将江南书院打造成一所综合性的书院。 与国子监、楚州书院不同,不仅仅是参加科举的人才,还有能参与到实业中的去大才。 也就是说凌渊有意借江南书院的改制,来抬高士农工商中工的阶级地位。 提倡一个平等,但他也知道,这件事可能他一个人这一朝是无法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