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突然之间,网络上多了很多大骂《疯狂的石头》的评论。 博客上,论坛上,甚至是最近大火的开心网的互动区都有。 小作文漫天飞。 内容大多都是以下内容: 很多人大骂影片不真实。 房地产商大骂。 电影里这个冯总哪能称作房地产商啊? 首先,我们搞拆迁不用这么麻烦。 夜里组织个暴力拆迁小队。 十分钟就把这个小小的石器场夷为平地了。 遥想风紧当年,政府禁拆了。 一夜间,四合院灰飞烟灭…… 其次,冯总为了得到那块破石头,还用得着请香港的大盗吗? 骗子和小偷大骂。 这几个蠢贼。 不是爬地道,就是被车撞。 啥年代了?还用易拉罐来骗人。 简直有辱我们盗帅楚留香的名声。 我们现在最差也是盗用客户的银行卡啊。 稍微上点层次的都变成企业家了。 把公司鼓捣上市,就从股民那里直接圈钱了。 最侮辱我们的是,电影里那个黑皮竟然穿个牌子“班尼路”就美的不行。 现在可不是时迁的水浒时代了。 没有一身靓丽的皮毛,怎么会骗取我们客户的信任呢。 早被保安赶出去了。 保安也跟着大骂。 哪有老包这种笨蛋保安。 要是都这样认真负责,我们每天会被打的全身是包。 我们保安的基本职能是管理穿着邋遢的民工。 防止他们从小区大门进入。 对于那些带刀的、开着豪车的、以及会飞檐走壁的朋友们,我们一概不理。 而且,我们的视力越来越不好。 对于周围歹徒行凶,有时候咋就是看不见呢? 浪费了好多见义勇为的好机会。 不过,对于超市里略有可疑动作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动作的女生。 我们可是目光锐利哦。 我们会迅速将她们抓住,然后就尽情搜身喽。 电影大导演也不停地骂。 什么破烂电影啊。 顶多就是个小品而已。 首先,投资规模不够。 最起码也要超过《无极》啊! 其次,电影的背景太差。 不是在厕所里,就是在地道里。 最大的场景是在一个破旅店里。 现在一个优秀的电影,必须要到国家名胜风景区取景啊。 而且,还要破坏一下景区环境。 才能说明我们电影背景的艺术层次要超过风景区的自然之美。 最后呢。 这个破电影在拍摄前期也没有进行全国大选“猫女郎”、“猩女郎”。 并且女主角也没闹点绯闻什么的。 另外,导演夫人也没有出来说“各位影迷,你们看了之后一定不会后悔的”之类的话。 由此可见,这个小电影宣传力度是多么严重的不足。 总之,这是一部很“无耻”的电影。 小作文一经发出,便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水军开始了带节奏。 “本以为是敌军,没想到居然是友军,我四十米的大刀瞬间收了回来。” 以反讽的口吻来骂电影。 吸引众多网民的目光。 果然,网民们也不甘寂寞。 纷纷加入了进来。 他们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各抒己见,将这场讨论推向了高潮。 讨论声越高,没看过电影的网民便不自觉的想去影院看看。 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魅力,竟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看过了,才能参与到这场舆论纷争之中。 《疯狂的石头》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和紧凑的剧情设计。 迅速征服了这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观众。 影片中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 以及他们为了那块价值连城的翡翠所展开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让人捧腹之余,又不禁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 “原来这部电影是在讽刺社会现象。” “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背后,其实是对现实的深刻剖析。” 一位观影后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道。 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了电影正面的讨论。 随着口碑的发酵。 《疯狂的石头》的票房开始逆势上扬,成为了一匹黑马。 而那些原本跟风大骂的网民,也在观影后纷纷转变态度。 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为电影正名。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 这样的评论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 这场由网络争议引发的观影热潮。 不仅让《疯狂的石头》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更让人们对华夏电影市场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并不是投资多,取景华丽才可以拍出好电影。 构思巧妙,环环相扣,小成本也可以出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