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登莱巡抚(1 / 1)

同一日,与气氛凝重的汗王宫所不同,乾清宫暖阁内却是气氛祥和。
刚刚大婚不久的年轻天子在老臣受宠若惊的眼神中亲自为其送上一杯热茶,口中闻言道:"袁卿家实乃国之干臣呐。"
此时坐于暖阁中央,身着绯色官袍,瞧上去约莫五六十岁,不怒自威的朝臣便是由朱由校亲自从尚宝司司丞的位置上擢升为兵部右侍郎的袁可立。
关于从辽东整饬水师,以精兵袭扰女真腹地的战略方针早在辽东经略熊廷弼回京述职的时候,他便曾提起过。
旋即,经由内阁首辅方从哲,兵部尚书王在晋,以及户部尚书李汝华等人的商议,此事基本被确定。
但关键是这"封疆大吏"的人选以及具体战略的确定。
可朱由校怎么也没有料到,他尚还没有召集朝臣"廷议",也没有向外朝流露态度,作为兵部右侍郎的袁可立便主动毛遂自荐,找上门来。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听闻耳畔旁天子的赞许,仕途经历堪称十分丰富的袁可立便是躬身予以回应,但眉眼间却也涌现了些许迟疑。
时至今日,纵然是政治嗅觉最为愚笨的朝臣也后知后觉的察觉到当今天子对于"东林"耐人寻味的态度。
早在万历朝,随着"东林书院"桃李满天下,东林党便逐渐领悟了"舆论"的力量,并将督查院牢牢握在手中,在科道言官之间也享有不俗的影响力。
但到了天启朝,次辅刘一璟,阁臣韩爌虽然依旧身居高位,但天子自登基以来,便是习惯针对于具体国政,于乾清宫暖阁内召集重臣议政。
久而久之,便是间接削弱了朝中督查院及科道言官的参与感,导致东林党在朝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减。
可偏偏他袁可立也曾在"东林书院"求学,并因长期在南直隶任职,且得罪浙党领袖沈一贯的前提下,早已被冠上了"东林党"的帽子。
眼前的天子是否会放下心中对于东林党的"成见",允他前往登莱,一展胸中之抱负?袁可立心中实在没有过多的把握。
对于袁可立的心中忧虑,朱由校自是毫不知情,此时他正在仔细端详着眼前朝臣,心中满是感慨。
或许相比较在朝中挥斥方遒的衮衮诸公们,眼前这因为得罪了浙党领袖沈一贯便赋闲在家二十余年的袁可立显得有些"默默不闻",但相较于浩荡的明末岁月而言,袁可立的名字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在原本的历史上,心忧国家的袁可立在辽沈及广宁重镇先后沦陷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自请出京,前往登莱整饬水师。
在袁可立的运筹帷幄之下,原本岌岌可危的辽东局势迅速得到了缓解,并且协助驻扎在海外孤岛的毛文龙将女真腹地搅得腥风血雨。
一时间,屡败屡战的辽东竟是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
只可惜好景不长,受限于彼时明廷内部尔虞我诈的"党争",出身东林的袁可立很快便被改作他用,后续的几任登莱巡抚虽然同样忧国忧民,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却始终无法替代袁可立的作用。
在"甲申国变",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发泄心中对于袁可立的憎恨,满清遂下令对袁可立进行"封杀",试图抹去袁可立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痕迹。
终满清一朝,袁可立的名字都是一个禁忌,令人不敢提及。
...
"袁卿家,对辽东局势如何看待?"半晌,朱由校终是平复好略有些激动的内心,故作镇定的朝着眼前老臣问道。
听得此话,忧国忧民的袁可立心中便是一定,赶忙拱手回禀:"启禀陛下,辽东战线狭长,经略熊廷弼虽是雄才大略,凭借坚城利炮与女真对峙,将建州女真牢牢困死在浑河以东,但蒙古鞑子一向摇摆不定,女真建奴既有可能连同蒙古鞑子,绕道广宁,切断我大明补给线。"
说到激昂处,袁可立这位年近六旬的文官竟是隐隐有些武将的气势,引得暖阁内的宫娥内侍均是为之侧目。
见案牍后的天子轻轻颔首,袁可立"乘胜追击",补充道:"建奴不善水战,登莱水战政策完毕之后,完全可与辽东正面战场遥相呼应,令建州女真疲于奔命。"
他口中的"登莱"便是如今隶属于山东布政司管辖的登州及莱州,位于山东省边陲,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关于袁可立话语中提及的战略,原本历史上的"战绩"已是证明一切,朱由校自然不会有过多置喙,脸上的表情愈发满意。
这袁可立的个人能力,已然足以令他无视朝野间的"平衡",直接对其委以重任了。
"爱卿整饬登莱,需要粮草几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若如今的大明依旧财政紧张,他即便拥有上帝视角,深知登莱镇对于辽东战局意味着什么,但也要瞻前顾后,无法肆意任由眼前的老臣整饬。
但好在通过罚没张家口堡的晋商,朝廷获得了大量钱粮,极大缓解了户部尚书李汝华的燃眉之急。

最新小说: 大夏守国人 逍遥小县令,开局皇帝微服私访 疯了吧,你从娘胎开始入道? 丰华传 三国开局先苟住爆兵 登基要杀我,我走了后悔啥? 从县令到称帝!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大明:爷爷你朱元璋,带我要饭? 我成并肩王,你知道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