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之提笔纵书,引起了高太后,苏辙三人以及宋煦的注意。 毕竟从宋煦题目一出,大殿中的学子个个愁眉苦脸,一些人几番落笔,最后又停下。 但王行之就像一个异类一般,写得那叫一个丝滑,自然不免吸引众人的目光。 只不过,苏辙等人也不知是受到题目的影响,还是其他原因,都没有上前巡查。 苏辙三人不动,其他官员自然也不敢乱动。 宋煦和高太后却是因为身份的原因,不好上前。 但不管是是谁,心里都升起了一丝好奇,迫切的想要一观。 王行之沉浸在书写之中,没发现自己被关注,他一边回忆将兵法,一边结合后世军队的一些政策,总结自己的看法,书写还算流畅。 一个时辰过去,王行之将将兵法的看法写完,随后停笔研墨,开始深思青苗法。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 主要内容是,改变旧有常平制度的“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北宋“积贫”的现象。 但事实上,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后于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后废止。 本来王安石的本意,是利用青苗法增加财政收入,惠及农民。 但实则是成了变相的高利贷,最后财政收入是增加了,可却伤及农民,让大家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这也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玩意比老张的一条鞭法差多了。” 王行之沉思过后,再度提笔,不过这次他不是推崇,而是纯粹的批判,专挑其中的漏洞,王安石要是看了,估摸着也会跳起来,给他这个不孝之孙几耳光。 这个时候,大部分学子也开始动笔,不过大家都没想到殿试会是论熙宁变法,一个两个都没什么准备,写一段停一下。 唯有王行之一枝独秀,写得那叫一个丝滑,宋煦以及高太后等人也被弄得心痒痒,迫切的想要知道王行之到底写的是什么。 只不过,最后还是碍于身份,没有特意去关注王行之。 王行之思路正清晰,字迹龙飞凤舞,迅速打草稿,转眼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王行之完成对青苗法的批判,这还是他手腕太酸,实在扛不住,不然还能再写一点。 随后,仔细检查几遍后,揉了揉手腕,开始誉抄。 誉抄虽不用想,但用毛笔写字也十分麻烦,王行之用了将近一个时辰才誉抄完成。 此时,大殿外已经大亮,阳光射入大殿之中,距离殿试结束还剩下半个时辰。 誉抄完成后,王行之又检查了两遍,高举右手,准备交卷。 结果,王行之一申请交卷,大殿中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搞得他身子不由得一僵。 “呈上来。” 很快,宋煦开口,老太监来到王行之桌案前,将王行之的考卷拿走放在龙案上。 一众学子更慌了,书写得更加勤奋。 宋煦连忙展开试卷,仔细观阅。 苏澈三人与高太后心痒痒,但宋煦是皇帝,明面上最大,没有宋煦的同意,他们也不敢上前。 宋煦时而欣喜,又时而蹙眉。 最后在试卷画了一个圈,写下【言之有物】四个字。 “给太后看看。” 很快,宋煦观阅完成,让人将考卷拿给高太后,高太后与宋煦差不多,看得时而皱眉,时而欣喜,犹豫了一下动笔画下一个圈。 高太后看完,又转交给左侧老者。 左侧老者拿着考卷,全程皱眉观看完成,而后拿着试卷对宋煦与高太后拱手道“官家,太后,老臣觉得这位考生所书之将兵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并且这位考生还未及冠,老臣认为应该压一科,磨磨他的锐气。” “无稽之谈。” 宋煦冷笑,眼底带着一抹寒芒,他刚写了言之有物,转眼就被这老头反驳。 “吕相,让苏相和范相看过再说。” 宋煦刚想开口,高太后淡淡的打断。 “是,太后。” 老者身子一抖,躬身后将考卷递给苏辙。 “这小子,真敢写。” 苏辙阅卷之时,同样时而欣喜,时而皱眉,但在看到宋煦写下的【言之有物】后,压根没多想,果断打了个圈。 随后,他将试卷给与旁边的老者。 老者与苏辙差不多,时而皱眉,时而欣喜,在看完之后还特意观察了下宋煦几人,最后迟疑了一下,画了一个圈给与通过。 “两位爱卿觉得这篇文章如何?” 待两人看完,高太后开口。 “说说你们的看法。” 宋煦有些不满,直接开口。 “官家、太后,这篇文章,我认为写得不错,熙宁变法中虽错漏不少,但将兵法却实实在在的增强了我朝军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