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 http://www.023dn.com/
大宋,哲宗时空。
「变法……绝户……」宋哲宗喃喃着。
他眼神一冷。
正如秦镇所言,他是真的与整个宋朝都显得格格不入。
对外强硬,只管打。
谁敢拖后腿,那就别怪他不客气。
对内,也是强硬的一批,反对全都被流放,什麽保守派?什麽守旧派?什麽不杀士大夫?
全都是放屁。
你要麽滚出朝堂,要麽就从守旧派变成变法派。
而滚出朝堂,下场大概率也是一个死字。
可以说,就宋哲宗这样的,把他换到明朝,都毫无违和感。
可现在,秦镇说他绝户,说他亲政六年之后就死了。
他眼神逐渐发冷。
看来,这朝堂之中的守旧派,老顽固,还没有杀完啊。
他狞笑一声,眼中闪烁着凶光。
呵呵,既然你们不认,那就休怪朕不义了。
一切阻碍国家发展的,统统该死。
明朝不是有个锦衣卫吗?
其实宋朝也有类似的东西,就是皇城司。
只不过,皇城司并没有锦衣卫那般的无孔不入,也没有锦衣卫那样的权柄。
锦衣卫可以直接逮捕官员,皇城司不行。
锦衣卫遍布天下,而皇城司,大概也就在皇宫周围活动。
皇城司的头头,是太监,而锦衣卫的头头是正常人。
与其说皇城司像锦衣卫,还不如说皇城司有点像东厂西厂。
当然,也只是太监这个身份像罢了……
其他的,皇城司与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差的简直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
「看来,朕得好好琢磨琢磨这皇城司该如何改了……」赵煦眯起眼。
皇帝还是需要自己的耳目的。
没有耳目,就是聋子。
而且,他还不仅要听到皇城内的声音,他还要听到整个天下所有人的声音。
他要让所有人,都生活在明朝那种高压下。
一念至此,赵煦不由冷笑起来。
……
同一时间,大明洪武时空。
「呵呵,这赵煦,放在我大明,到是不错!」朱元璋很是感慨。
之前,他对宋朝的皇帝,也就对两人有正面评价,一个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是宋真宗赵恒。
至于宋朝的其他皇帝,不说负面评价吧,反正是没什么正面评价的。
直到现在看来,这赵煦,也的确是一条汉子。
有点华夏男儿的风骨。
可惜,就是活的太短了。
但凡多活个几十年,哪怕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再死,也不至于这样。
不过,现在,他算是对这宋哲宗有些改观了。
嗯,还算不错。
……
同一时间,大唐贞观时空。
「哦?与宋朝格格不入的皇帝?宋哲宗?原来是这麽个意思……还真是,羊群里出了个杀胚!可惜了,就是活的太短了!」李世民也有些感慨。
在他看来,这宋哲宗,的确有几分皇帝的风范。
但凡多活个一二十年,灭西夏应该问题不大。
他在位时,甚至都把西夏打的乞和了。
既然对西夏能这样,那对辽国,肯定也能这样……
说不定,多活个一二十年,宋哲宗还能被评价为一代大帝呢。
啧……
可惜了。
这麽格格不入的皇帝,宋朝的那些臣子们是不允许的。
……
而此时,大秦,始皇时空。
「哦?宋哲宗?」
秦始皇微微扬起眉。
已经很少看到有这麽硬气的皇帝了。
这宋朝的皇帝,是一个比一个软。
嗯,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政治原因,这赵煦能这麽硬,实在是难能可贵。
也不知道朕的扶苏会是如何?
是否也有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
这一刻,伴随着历朝历代,无数人思索之时。
问答空间之中,秦镇再次开口了。
「接下来,就轮到宋徽宗赵佶了!」
「宋徽宗赵佶,这人,怎麽说呢,在整个宋朝,都算得上是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了。」
「也是他,涉及到了北宋的灭亡。」
「宋徽宗赵佶,无数人印象中,他就是个不适合当皇帝的昏君,汉人耻辱的代表之一。」
「一个昏聩的君主,一个葬送了半壁江山的败家子。」
「不管什麽,在当皇帝上面,他就是最差经的。」
「甚至还说,他们父子三人,就是古往今来,历史上最炸裂,最垃圾,再也找不出来这麽垃圾的皇帝。」
「章惇甚至还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当然,这句具体是不是章惇说的暂且不论。」
「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赵佶,就是宋朝史上,乃至大一统王朝史上,最垃圾的皇帝!」
「从结果来看,宋徽宗的确是个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但失败者也有过程,这宋徽宗到底真的如同无数人说的那样,是个垃圾,是个昏君?还是其他什麽情况?」
「今天,就好好说说宋徽宗。」
「当然,不仅仅是宋徽宗,还有宋徽宗时期,他重用的各种大臣等等。」
「让所有人都全面的了解最真实的宋徽宗。」
「以下内容,会分别结合宋史丶金史丶辽史,三方考证,还原一个真实的宋徽宗。」
「先从宋徽宗年轻的时候说起。」
「先前说了,章惇说过一句话,为: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端王,是宋徽宗当皇帝之前的王号,轻佻,自然就是宋徽宗个性上的问题,反正就是说,宋徽宗不适合当皇帝,这人品性不行。」
「但根据后来的一些学者研究表明,这句话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元朝人杜撰的。」
「一方面,翻遍宋代及以后的史料,章惇都没有出现过这句话。」
「而这句话的出处是在,元末明初的文人陈桱,所编撰的《通鉴续篇》中才出现这麽一句话,惇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句话。」
「之前就说过,不管是司马迁编撰的《资治通鉴》,还是陈桱编撰的《通鉴续篇》,亦或者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都不应该当成史书来看,因为里面很多人物的对话,都没有出现在各大正史之中,而里面人物的对话又显得活灵活现,就好像作者亲自在场一样。」
「所以说,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通鉴续篇》,亦或者《续资治通鉴》,都应该属于艺术加工类历史作品,可以借鉴内容去研究历史,但不可将里面说的就当成历史来看。」
「当然,史书也会根据这些内容,来进行编撰,这才有了数年之后,脱脱将这句话编入了宋史之中。」
「是的,陈桱编撰的《通鉴续篇》在前,脱脱编撰的《宋史》在后。」
「当然,伴随着时代的推移,说不定就有一些文献遗失,但不管南宋的人如何去评价宋徽宗,那都是南宋的人评价的,与章惇都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宋徽宗在即位前,还真的很难说这人轻佻。」
「怎麽说呢,就是,宋徽宗能登上皇位,可不仅仅是政治原因。」
「而是因为赵佶本身就有能力,同时,品性也很不错,结合种种一切,赵佶这才击败了一众储君候选人,当上了皇帝。」
「而与他争夺储君之位的,分别有,楚王赵似,吴王赵佖。」
「宋神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虽然死了一半,但还有一半。」
「其中,赵煦成了长子,就是宋哲宗。」
「宋哲宗无后,按照顺位继承法的话,就应该轮到九子赵佖,而宋徽宗赵佶,不过是老十一,楚王赵似是老十三。」
「关键是,不管赵佖,还是赵似,都比赵佶有优势。」
「其中,赵佖最年长,而十三子赵似,与宋哲宗赵煦是一母同胞,赵似也是朱氏所生。」
「这两个人,可比赵佶有优势多了。」
「赵佶在年龄上没有优势,在生母上也没有优势。」
「在有众多继承人可选择的情况下,人家凭什麽选择一个品行不端,能力不行的人当皇帝?」
「选,肯定要选最好的,至少,在宋哲宗死的时候,朝中,多是变法的能臣,而这些能臣,最看重的,自然是继任者能力的问题。」
「能力不行,他们是不会认可的。」
「而赵佶,又是如何打败另外两个竞争者,当上皇帝的呢?」
「先说说支持者。」
「赵似背后的支持者,毫无疑问就是朱太妃,母亲支持儿子,自然无可厚非,同时,朱太妃也联盟了宰相章惇,所以,赵似背后的支持者,就是朱太妃与宰相。」
「但赵似的权重太低了,不能因为与宋哲宗是一母同胞就当皇帝。」
「向太后没有子嗣,自然就没有嫡子的说法。」
「反正,向太后是反对赵似当皇帝的,这也与宫斗有一定的关系,朱太妃已经有一个儿子当皇帝了,要是再有一个儿子当皇帝,到时候,朱太妃在后宫中的地位,肯定会超过向太后,所以,向太后是强烈反对。」
「对此,章惇等人,就退而求其次,欲要立赵佖为帝。」
「赵佖毕竟是名义上的长子。」
「可向太后又给否了,原因是因为,赵佖有眼疾,不适合当皇帝。」
「情况就很明了了。」
「赵似是朱太妃与章惇支持的,同时,章惇还支持赵佖。」
「而向太后,是支持赵佶的。」
「甚至,向太后为了赵佶能够登上皇帝位,还说了一句:先皇帝曾言,端王生得有福寿。」
「真不一定真,但不妨碍她说,反正她是太后,怎麽说都可以。」
「当然,这场争储之中,也不仅仅是太后与宰相二人的争锋。」
「在立储风波之中,曾布丶蔡卞与许将,都倒向了向太后,支持赵佶。」
「这些人倒向向太后无可厚非。」
「毕竟,这些人中,有章惇的对手,也有章惇亦敌亦友的存在,更有畏惧章惇的存在。」
「说实话,章惇估摸着自己都没想到,这跟先前的说的不一样啊?」
「眼看着那麽多人都倒向了向太后,章惇都被干沉默了。」
「最终,这场立储的风波,以向太后完全胜利而告终。」
「以上,是赵佶背后的支持者。」
「政治原因肯定有,没有政治原因,人家凭什麽立你?」
「但赵佶能够当上皇帝,可不仅仅是政治原因那麽简单。」
「这就不得不说宋徽宗赵佶在登上皇位之前的情况了。」
「赵佶,出生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他的母亲陈氏,只是个宫女。」
「因为赵佶的出生,才被封了才人。」
「等到被封美人之后,宋神宗死了。」
「而陈氏,很是思念宋神宗,自愿去守陵,不久后就死了,享年三十六岁。」
「而此时的赵佶,也不过只有六七岁的样子。」
「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小小年纪,就父母双亡。」
「但好在他还有个疼爱他的哥哥,宋哲宗赵煦。」
「虽然赵佶不会被接受储君教育,但宋朝对其他皇子的教育与培养,还是非常严格的。」
「以至于,赵佶年纪轻轻就专研了《孟子》《论语》《孝经》等书。」
「直到他十五岁那年,宋哲宗亲政后的第三年,他被封为端王,也总算有了自己的府邸。」
「而此时的赵佶,已然成长成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喜欢蹴鞠马球,又喜欢博闻郊游的少年宗王!」
「纵览宋朝宗王,与明朝宗王,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宋朝对宗王的管理很严格,很少出现仗着自己身份作威作福的情况。」
「而明朝的宗王,啧,那都不用说了,这些人除了作威作福,也就没别的本事了。」
「对,就是在点明朝!」
「咳,不扯远了,继续说赵佶。」
「赵佶在成为端王之后,自然就开始各处结交好友。」
「一来,这少年宗王的确有气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蹴鞠马球无一不会!又喜欢说一些稀奇古怪的话题,谈一些别人从来都没有听过的话题。」
「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年少有为,出类拔萃,头角峥嵘的少年郎。」
「别人十五岁的时候在干嘛?他十五岁的时候又在干嘛?」
「别人十五岁,估摸着连一本《孟子》都还没看完。」
「他十五岁,《孟子》《论语》《孝经》,都已经看完了,并且,还有一定的专研心得,说话又好听,见识有多,谁不愿意跟这种人交朋友?」
「而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恐怕就是王诜了。」
「王诜,是英宗的女婿,神宗的妹夫,哲宗的姑父,同时,也是赵佶的姑父。」
「王诜也算是家学渊源了,属于出身名门一类。」
「祖上也算是开国功臣,但因为一些事情家道中落,后来王诜的爷爷受到寇准的提拔,这才重整家族荣光。」
「家族既然已经兴起,那王诜受到的培养资源自然不会少。」
「一身才情绝对不少。」
「王诜的画,放在后世拍卖场上,那也是几十亿的价格。」
「没点才情,也不可能是苏轼的好友。」
「不过,才情归才情,因为对公主不好,私生活方面有点那啥,以至于被神宗厌恶。」
「元丰二年,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影响,与苏轼一起,被贬黜。」
「等到元丰三年,公主病逝后,他又被贬官。」
「直到宋哲宗继位,这才恢复了驸马都尉的头衔。」
「只是,宋哲宗也没打算用他。」
「王诜自忖自己空有才情,却不得施展,就在郁郁不得志之时,碰到了赵佶。」
「赵佶喜欢书画,而王诜,好歹跟苏轼混过,虽非大才之姿,但身上多少也沾染些才气,同时,也是身为几十亿身家的书画家,两人很快就臭味相投。」
「王诜颇为欣慰,虽不至于认为赵佶可以当皇帝吧,但好歹也找个落脚地,整天念念诗,作作画,也是好的。」
「而王诜这人,虽然感情生活方面那啥吧,但人家好歹是正儿八经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这麽多年过去了,朝中勋贵,哪个不认识他?」
「他的骚话……咳,见识,眼界等方面,对赵佶的影响很大。」
「王诜热爱收藏鉴赏,后来赵佶也喜欢收藏鉴赏。」
「王诜擅长书画,后来赵佶在这方面的成就也很高。」
「不管是在哪个朝代,诗词歌赋,丹青墨画,都是附庸风雅的上层人士玩的东西。」
「一般而言,宋代皇子碍于身份敏感,为了打消皇帝的心思,都会在各方面来自污名节,纵情生色也好,声色犬马也罢,或纨絝,或风流,总之,肯定是要沾一样的。」
「然而,不管是热爱也好,做做样子也罢,就算成为了某个领域的大家,也远远不能与赵佶相比!」
「赵佶,简直就是不世出的人才。」
「在诗词书画上面,不说当世第一吧,反正那才情,那名声,绝对很高,也很好。」
「不说在皇帝中选,纵观历朝历代,能够在艺术成就上面比肩宋徽宗的,真的不多!」
「就宋徽宗这种污名,他的画作,在后世拍卖行上,都能上十亿,可见艺术成就之高。」
「但凡宋徽宗污名少一点,当一辈子艺术家,他的画作,字帖等,没个几十亿根本打不住。」
「能成为艺术大家,本身就说明赵佶的天赋很高。」
「而天赋本身,就是一种高智商的体现。」
「更遑论还是那年未满二十,便声名鹊起的少年宗王了。」
「相比较其他皇子自污名节的『纵情生色』,赵佶这艺术家的标签可谓是极其高明,不仅可以打消身份的敏感,更能赋予他一种儒雅温厚的气质。」
「但凡有个穿越者,穿越到宋朝,在不知道名字身份的情况下,遇到端王赵佶,那是很难不成为朋友。」
「他又不搞阴谋诡计,说话又好听,又是宗室亲王,一种儒雅随和,翩翩少年郎的气质映入眼帘,放在小说中,他如果不是男一,就绝对是男二。」
「甚至,就赵佶这模板,不正是很多小说中主角的模板之一麽?」
「在宋朝名臣中,绝对不缺少艺术大家,就赵佶这模板,妥妥的加分项,谁看了不眼前一亮?」
「同样的,与赵佶相交的崔白,和宗亲赵令穰,不但是书画大家,也与禁中关系紧密。」
「他们就借用这一层身份,常常把赵佶的良好形象传入到宫中。」
「而同样可以进入禁中的太史局史官郭天信,也和赵佶相交莫逆。」
「不管这郭天信是不是赵佶在宫内的眼线,总之,当时,端王赵佶的形象,不管是在宫内还是宫外,不管是在开封还是天下,都是极好的!」
「赵佶身具一种超凡脱俗的皇室风范,举止间流露出不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一副皇族绝代佳公子的风范跃入眼帘。」
「所以说,就这麽一个人,绝对与『端王轻佻』完全不符。」
「而王诜带给赵佶的,也不仅仅是才华与名声,还有人脉。」
「王诜本就与苏轼相交,在旧党与中立派都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且不说赵佶继位之后用到的那些旧党之人……」
「就说王诜给赵佶带来的另一个人……」
「这人就是,高俅!」
「之前其实都说过高俅了。」
「这人本来是苏轼身边的刀笔吏,就是专门给苏轼代笔,写这些那的,苏轼说,他写。」
「高俅这人,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跟着苏轼,不仅练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也有一定的诗词歌赋功底,还会舞刀弄棒,也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当然,他这些能力,放在宋徽宗面前肯定不够看,同样,放在王诜,乃至苏轼面前,都不够看,他不过只是个小跟班罢了。」
「只是因为长期接触苏轼,王诜这样的人,才逐渐有了二分才气。」
「可偏偏,就这麽一个人,在本身没有什麽大本事的情况下,在赵佶当上皇帝后,一路连升,级别甚至达到可以与开过名将对其的地步。」
「到不是因为他球踢得好,而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从龙之功』!」
「是的,高俅,在宋徽宗继位时,是出了大力的,这才有从龙之功的说法。」
「等到后来,不管是他的政敌也好,还是宋徽宗也罢,对他的评价都是心腹。」
「而高俅的功劳,很有可能,就是起到在王诜,赵佶之间桥梁的作用。」
「而且,这里面还有曾布的事。」
「据说,苏轼在把高俅转赠给王诜时,还想把高俅给曾布,但曾布以人多为由拒绝了。」
「高俅肯定是见过曾布的。」
「就这样,高俅身为中间人,联络使,辗转于曾布,王诜,赵佶之间。」
「这才有了曾布支持赵佶,继而让赵佶登上皇位这件事。」
「当然,光有一个曾布还不够,但有了曾布就有了旧党,有了旧党,就有了向太后。」
「这个高俅,在中间起到的作用肯定是巨大的。」
「长时间的转赠,待人接物方面自然炉火纯青。」
「而他本身也就只是个小角色,谁也不认识他,自然可以隐藏于视野之下。」
「就这样,在宋哲宗死后,赵佶才可以在不动声色之间,登上皇位。」
「也只有这样的从龙之功,才能对得起高俅日后的位极人臣!」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在赵佶的登基之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上,就是赵佶在继位之前,所做的一切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