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夏不介意和胡大姐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毕竟写作寂寞,如果能有同伴那是最好不过的。
可惜这口饭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到,胡大姐尝试写了一会儿连个开头都没写出来。
“小吴,你这一天要写多少?”胡大姐问。
当她听说吴夏一天要写五六千字的时候,立刻对她肃然起敬。
“小吴啊,我给你倒点水,喝水。”
“小吴,你吃水果不,我给你削个苹果?”
胡大姐对她十分关心,中午又热情地带她去吃饭。
吴夏看到胡大姐手里拿了一个大大的饭盒,心里暗叫失策。
之前她在文化局上班的时候都是用托盘的,没想到需要自己自带餐具?
胡大姐说:“这里有餐具,不过我们都用自己的,你明天也带一个,剩的饭可以把晚饭给带出来了。”
吴夏看一看身边的人,好多人都是这么操作,她这才知道新单位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
因为单位人少,大家都围坐在一张桌上吃饭,对于吴夏这个新面孔,大家都十分好奇。
胡大姐直接告诉大家:“小吴和你们可不一样,人家是才女,写的东西都在报社发表。”
大家都是一片哗然,他们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一听说来了这么个人物,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和吴夏聊了起来。
吴夏也顺着话打探了一下招待所的经营状况,正好钱所长也来了,唉声叹气地和大家宣布了这个月只发基本工资的消息。
“你们也都知道,咱们这的大厂子好几个月没有接到订单了,所以就没有人上咱们这住宿,大家都咬咬牙,把这段紧日子给度过去就好了。”
他想给大家鼓鼓劲儿,说到最后连自己都不太相信。
那些大厂都扛不住,他们一个小小的招待所能坚持多久?
就连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向上级借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呢。
吃完饭,吴夏跟着胡大姐一起回办公室,过了一会儿,她们屋来了不少人。
一问都是想跟着吴夏学习写稿,想看看能不能找个赚钱的门路。
可是写稿哪有那么容易,你让他们拿了一辈子大勺、墩布的手去拿笔,光一听每天要写几千字,几乎所有人都退缩了。
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让吴夏看了心里也不好受,忍不住问:“咱们就不能想想办法,让招待所的生意好起来吗?”
“哪有那么容易,过去那些大企业订单多,多少外地企业上门来求咱们给他们发货,那会儿咱们招待所连大厅里都住了人,年底大家发奖金都够买个电视机了。哪像现在,冷冷清清的。”
不少人跟着附和起来,吴夏从他们的话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工厂。
这不就是前世她姥爷的工厂吗?
一想到这,吴夏看了眼桌上的日历牌,她知道她为什么回来了!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是最近要发生的事,她要去救姥爷一家人。
吴夏跟人打听矿厂家属区的位置,说来也巧,这里头正好有人认识。
她摇着头说:“矿厂早就撑不住了,我记得去年他们就给工人放了长假,一开始还有点生活费,这半年连生活费都没有,过年的时候就听说有人因为没钱过年一家子自杀了。”
这件事在省城反响很大,她这一说不少人跟着唏嘘不已。
听到这,吴夏更坐不住了。
她听妈妈提到过,小时候姥爷下岗,家里实在没有钱,姥姥去买了老鼠药下到饺子里,打算让一家人吃饱了一起上路。
不行,她必须得去找到他们!
吴夏站起来说:“你们慢慢聊,我想起点事先走了。”
招待所发不出工资,也就没有人去管劳动纪律,所以早来晚走甚至几天不来也都没事。
胡大姐见吴夏着急,就跟她说这里她帮忙盯着,让吴夏不要着急,把事办好了再回来。
吴夏谢过胡大姐后,上了自行车就往矿厂家属区骑去。
因为着急,吴夏骑得飞快,等她到了矿厂附近时候已经脑门上都是汗。
她跟人打听了家属区的位置,又继续骑起来,等看到眼前的楼群时,吴夏有些傻眼。
这里也太大了,她要上哪去找姥姥家?
来到一栋楼门前,吴夏看到一群人在楼前打牌,后边还有不少人在看热闹。
她跟人打听有没有姓曹的人家,旁边一个看热闹的人说:“我们这里差不多有一万人,里边姓曹的多了去了,你要找的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曹明德,你们认识曹明德吗?”
那人摇摇头:“我是井下的,那边住着井上的,你去问问也许有人认识。”
吴夏按照他指点的方向继续向前骑。
越骑她对矿厂的现状了解得越清楚,斑驳的墙面、破损的路灯、无所事事的人们,这一切都说明了矿厂的经营状况实在是差到了极点。
她心里对姥姥一家更加担心了。
来到井上职工家属区,吴夏再次跟人打听,又被人指点到了运输区,折腾了快一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曹家楼下。
这里就是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吴夏正在想着要怎么上门才不显得那么突兀,突然听到了争吵声。
她看到一个小女孩子在前边跑,后边一个女人举着扫帚在后边追。
女人嘴里喊着:“咱家包的饺子还没煮你就偷给别人?!”
听到这个声音,吴夏仔细一瞧,眼前的不正是年轻版的姥姥和妈妈吗?
就见妈妈小手里捧着几个饺子撒腿往外跑,嘴里还如炒豆一样反驳着姥姥的话。
“你之前让我学习尊老爱幼,家里包了饺子,我肯定要拿给五保户爷爷吃!别打我,我少吃几个还不行吗?”
曹春丽被李玉兰给抓住,小嘴还说个不停,吴夏脸上露出了笑容,没想到严肃的妈妈小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李玉兰叹了口气,她知道女儿是个好孩子,可是今天不一样。
这饺子里放了老鼠药,她和老曹商量过了,他们现在连孩子的学杂费都拖欠了几个月,与其慢慢耗死,还不如全家做个饱死鬼一起上路。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