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南靠冢领、太华山脉,北临渭水。以郑为县,县内百姓多以郑为姓。郑竹就是郑县土生土长而成的,以竹为名,只是因其家侧有一片茂密的竹林。
郑竹并非普通的黔首,虽然家族没落,仍为当地豪强。世居此地,繁衍了好几代,据传在前汉末时,其先祖尝为县中县丞,这也是他们祖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可惜新莽之乱,三辅毁于战火,弃官举家遁入山林,待天下平定而出,已然经年。
官自然没得做了,带领族人,扎根于此,耕种传家。到郑竹这一代,已然彻底没落,其父曾参与平定凉州之乱,以军功升为什长,后伤残而归,为乡里一亭长。其后关中屡生祸乱,郑县遭受兵灾,其父亦以伤病亡于离乱。
郑竹从小受其父影响,便是要振兴家族,其父参军血战,最终算是失败了。一直牢记阿翁叮嘱,可惜这些年来日子实在不好过,生存尚且艰难,而况振兴家族这等伟大的事业乎。
再者郑竹不喜事生产,终日浪**于乡里,纠集了一干少年人,无所事事,欲为游侠儿。若不是乃父还给他留下了点东西,其处境会更加艰难。
去岁夏军大举西进,四面战火,眼见周边越发不宁,郑竹见机得快,果断鼓动一些人遁入深山之中。靠山吃山,在山中饥肠辘辘,苦熬许久,总算熬过了那最艰难的一段时期。而当初李傕兵败至郑县,其后夏军紧随而至,郑县彻底毁于战争。
待在山中的求生的百姓们,都是后怕不已。未曾逃亡的百姓,多家破人亡,不是为李傕属下残害,便是在两军交战中做了炮灰。
彼时,对于头前提议逃亡的郑竹,不少人都对其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年轻的浪**子不一般。而郑竹,亦不免得意,面对乡人的吹捧,也不禁飘飘然。
自然而然地,郑竹成为了那干乡民的首领,头一次尝了尝“掌权者”的威风。可惜,当了这首领,就得解决这上百老弱的吃饭问题。关中缺粮,在山下都吃不饱,何况入那山林。
将所有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精打细算。再将手下人分为几类,老弱妇女青壮,各司其能。硬是靠着那山林,待了数月之久。逃入山中的郑县百姓,可不只他们这一波人,山里就那么点资源,为一只山鸡、一颗果树,都时有争斗。更有山贼盗匪欺侮。
有争斗之时,郑竹都是“身先士卒”,强硬之极。他有一把其父传下来的铜剑,用之伤了好些打他们注意的强人。
在率领那百来名乡人艰难于山中求生的过程中,郑竹成长了许多,在上百人惟命是从之下,他慢慢觉醒了,找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是当“领导者”的,以前只是没有得到机会罢了。
对振兴家业,郑竹信心足了许多。
山中生存,太苦,实不如山下安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不能一直待在山中,郑竹早早地打定了主意。可是外边太乱,又不敢冒然出山。
直到后来从外边传来消息,郑县战事已消弭,占据了长安的夏王派来了新县令,带来了不少流民与粮食。派人招徕山中逃难的百姓出山,重建家园。
郑县遁入山林的百姓足有两三千人,都心存怀疑,不敢有所动作。倒是郑竹,心有所感,觉得此事可为。仍不敢冒然出山,悄悄下山,探查一番。
方知,新的县令是长安夏王的儿子,县丞是当年的县令杜畿。在王子的政令下,整个郑县都开始重新划分土地,分拨与县内百姓。还发放粮种,租借耕牛农具,更有接济口粮施放之事。
探听清楚之后,郑竹坐不住了,因为他们乡里的土地也快被重新规划了,若不及时下山,被划给了其他人,那可亏大了。
回山与众人一说,还有人犹疑,因为如今的统治者是胡人,令人生畏。郑竹则大骂一声:“胡人又如何,只要能安生地过日子。都不要土地了?”
土地总是最动人心的,提及此事,所有人都随郑竹出山了。彼一下山,迅速得到了安排,郑县人口流失严重,每家都新获了不少良田。
对这第一批主动出山来投的乡民,刘琤表现地很重视,由杜畿亲自安排其安置事宜。而郑竹这小有名头的之黔首,更得杜畿接见。
心思活泛起来,郑竹主动请命,前往山中劝说乡民出山归来。凭着其机灵,还真就让其办成了,十日之间便让其说动了上千人出山。
而郑竹也以此功劳,成为了新立的小竹乡之有秩,成为郑县属吏,算是迈入官场了。从那时起,郑竹有些意气风发了。他父亲打拼多年,几经生死考验,到死不过为一亭长,而他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堂堂一大乡有秩,管理着十亭三四百人。
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郑竹自是干劲十足,积极配合着刘琤的政令,县里但有政策,必亲自督行之。领着乡里青壮,于各处巡视,保一乡之安宁。
刘琤征召壮丁疏通沟渠,修缮城池,二话不说,便亲自带领乡里劳力前往听命。
他是识字的,亲自行教化之事,散播夏王威严。小竹乡内,几乎人人皆“爱戴”夏王。此事都传到了刘琤耳中,对治下出了这么一个人才,他还忍不住赞了几句。
如今,郑竹管理的小竹乡,已经成为闻名全县的大乡。
到今岁,郑竹依旧不满二十岁,为免人小瞧,他开始蓄须了。暂时嘴上无毛,他还找手巧之人给他做了副假胡子。
头裹黑巾,腰配长剑,一身干净青衣。身后跟着十来个乡兵,郑竹大摇大摆巡视全乡,这是他的日常。
“有秩!”
“有秩!”
有乡民见之,都是恭敬而畏惧地行礼。
郑竹很享受这种目光,这样高人一等,受人尊崇,感觉就是不一样。
这个时候的郑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乡完全不能满足他的志向了,迟早有一日,他要入郑县,成为县官。他要在城中博一处府院,振兴家族,不在话下。
不过现在,对他来说,要紧的,是婚姻之事。他看上了本乡一亭长之女,正准备提亲了。都不用去想其会不会同意,想他这般“青年才俊、前途光明”,能看上其女,那是他的福分。
这一章尝试换个视角来写,没写出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