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怒火迅速蔓延,现在刘鸿渐就是大明朝的宝、就是崇祯的命根子,谁敢对刘鸿渐不利,崇祯能活劈了他。
第一个倒霉的便是顺天府尹杨海超,京畿腹地竟然混进来如此多的建奴余孽,顺天府尹难辞其咎当即被撤职。
顺带着顺天府内一应衙差、东厂的曹化淳、锦衣卫的一众领导班子都受到了罚俸两月的责罚。
刘鸿渐对崇祯的一应安排浑然不知,他也没工夫去管这个,遇刺时所带的六个家丁乃是郡王府最得力的人手,片刻间三死三伤。
刘豹的旧伤刚好,左肩又来了个贯穿伤,亏得刘鸿渐是治疗外伤的老手,否则多半也要殒命。
刘虎左腿中了两刀、后背一刀,后背的的伤口虽然不深,但却足有四五寸长,亏得刘虎是受过苦的奴隶,刘鸿渐缝合时自己都感觉心惊肉跳。
相比于其他两人牛大棒槌算是最轻的,只右臂挨了一刀划伤。
刘鸿渐的郡王府乃是崇祯所赐的前成国公朱纯臣的府邸,比之原来前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的宅子大了不知几倍。
本就人数不多的刘家在新宅子里显得更加少,以至于刘鸿渐把二十多个家丁的家人也全部都接到了府宅中充人数。
刘鸿渐的遇刺让郡王府的人深感不安,当晚,郡王府哭闹成一片,王大头的老母亲抱着王大头的尸首痛哭不已,陈老六家五岁大的孩子拽着其带着的衣衫喊着爹。
最让人难受的是小豆子,他本是承德府逃到京城的难民,父母皆饿死与十岁的妹子相依为命。
孙秀秀与挺着大肚子的杨雪,也各自眼睛通红的看着刘鸿渐为劫后余生的三人包扎伤口,郡王府世子刘傲天见了这场面也是嗷嗷的直哭。
刘鸿渐知道这些人皆是因为他方遭受此大难,为了弥补死去家丁的家人,刘鸿渐厚葬了三个家丁,每个家庭补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又把三个家丁的家属妥善的安置在了西山工坊做工。
第二天下午,才倒安静下来的郡王府又来了人,前顺天府尹杨海超登门拜访。
这厮本来也算是个中规中矩肯办事的官员,特别是春红薯、土豆的大丰收更是令顺天府尹杨海超政绩斐然风光无限。
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京城四通八达,除非派官差把住所有的路口,任何人过路都要脱掉衣服检查胎记,谁能保证一个刺客混不进来?
坏人脸上也不会写着坏人二字!
没办法,这锅还是得他背,不然崇祯的火气往哪发?
要说撤职就撤职,老杨认栽,但偏偏顺天府中的良田大部分皆是崇祯的皇庄,佃农都受了刘鸿渐的恩惠并对顺天府尹的无能极尽愤怒。
这些佃农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时不时的就去老杨家砸窗户扔石头块儿泼点人类排泄物泄愤,昨夜连家中老管家都中了招儿,额头被砸出好大一个包。
这些佃农也不傻,都是瞧瞧的过去打鼓的不要,老杨没得法子只能来郡王府求见刘鸿渐,希望刘鸿渐出面让那些百姓不要再骚扰他。
刘鸿渐哪知自己遇刺竟然连累了这么多人,顿觉这大爷有点可怜,也是崇祯气得过了头,冤有头债有主的,这事儿应该找代善那狗杂,而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刘鸿渐好说歹说把杨大爷劝走,并答应抽空进宫帮他说情,可谁知杨大爷前脚刚走,宫里就来人了。
王二喜前来传旨,命刘鸿渐进宫见驾,顺带带来了崇祯的旨意。
国朝肱骨险些殒命,崇祯大手一挥,把万岁山千户所整编两千人钦定为安国郡王的亲兵护卫,王二喜宣读完旨意刘鸿渐头都大了。
大明自朱棣靖难成功后,对亲王、郡王府亲卫有明文限制,亲王府护卫不得超过五百,郡王府不得超过三百。
要说这崇祯也真是够意思,竟为了刘鸿渐再一次打破祖制。
万岁山千户所本是天子亲兵,如今被整编赐给安国郡王府,实乃圣眷之极,大明三百年未有此举。
可树大招风啊,这一年多他受的恩赏已经够多了,也是令刘鸿渐哭笑不得。
好在崇祯最近很霸气,接连打破两个祖制,满朝文武却并未有人敢放半个屁。
他们哪敢呀,不说新晋的一大批官员屁股都没坐热,正想着怎么讨崇祯开心。
就算是那些‘幸存’下来的官员,他们就更不敢了,他们可是眼睁睁的看着一波又一波的同僚被崇祯割韭菜般或杀、或撤职、或流放。
到得宫里时,崇祯正在训斥东厂厂督曹化淳,命他要用最重的刑罚处置自关外带回的多尔衮等建奴俘虏。
刘鸿渐闻言心道,好嘛,这才算是把火儿发到了好地方,只是那多尔衮和范文程要遭罪了,最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凌迟吗?
看曹化淳一脸苦逼的样子,刘鸿渐不觉对这刑罚感了兴趣。
“佑明你真是太大意了,出城怎得只带了六个亲卫,你还笑,你这竖子!以后出城,必须带足三个百户,就是你的家里,也要随时备着五个百户的护卫,这是朕的旨意!”
崇祯见刘鸿渐脸上毫无一点自责马上脾气就来了。
在崇祯看来,刘鸿渐不是刘鸿渐,是大明的柱石,就算不为自己活着,那也得为大明祖业、为万千百姓活着。
都被刺了还这般不在乎,崇祯真想上去再给他几拳头长长记性。
见大叔瞪着眼睛不依不饶,刘鸿渐只得苦笑着领旨,心道以后出门可就拉风了。
对于顺天府尹杨海超,刘鸿渐本来建议崇祯大叔罚俸一年继续领府尹之职,可崇祯说啥也不同意,他的想法很简单,管你有错无错,他的肱骨在哪遇刺,谁是有错。
但崇祯还是给了刘鸿渐面子,顺天府尹杨海超被平调放到外地任知府,只不过知的是东北的府。
有了杨海超的先例,后来一旦某些臣子惹崇祯不痛快,一并都被其‘发配’到了东北去喝冷风,此是后话。
“皇上,北方旱情初显,看这势头,今年还是个大旱之年呀!”安抚了崇祯后,刘鸿渐轻叹了一口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