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接触皇帝的机会弥足珍贵。但这次各地巡抚和三司进京拜见其实是破天荒头一遭,谁也不知道具体珍贵在哪里。
赵慎是朱厚照抛出来的一个饵,这样,一个抽象的珍贵概念就成了一个具体的好处。
如果情绪可以分层,那么以此为分界点,先前的部分大致可以说成是上半场。
下半场,朱厚照从一个词开始。
中兴。
“这座楼被称为复兴楼,其中含有中兴的意思。你们都是比朕年纪大很多的人,但即使你们也不知道太祖、太宗时的强盛,不知道仁宣之治时的繁华。《旧唐书》中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的含义想必你们也清楚。”
朱厚照终于坐了下来,问道:“秦、汉、晋、隋、唐、宋、元……哪个朝代开国时不是万象更新、四方臣服?可今天又有哪个朝代还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是一时英雄,可今天坐在皇位上的人不姓刘、不姓李,是我这个朱家小子。朕说这些的意思,是想问问诸位,朕已经是大明朝第十位皇帝了,再往后,还能有几个啊?”
哗的一下,所有人都跪了下来,动作还挺整齐。
朱厚照也不用再那样仰脖子,“朕不是在吓唬你们、也不是要怪罪你们。朕是在说,咱们君臣脑子一定要清醒些。睁开眼看看,太祖、太宗之后不过一百年,北方蒙古人的兵锋连年寇边;海上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从大明领土变成了朝贡关系;西北关西七卫跟朝廷耍起了脾气,甚至还开始劫掠我大明;关西七卫再西的吐鲁番国国力增长,打了关西七卫一顿还俘虏了忠顺王陕巴,之后一封谢罪书便将此事了了;青藏方向,大明威慑下降,如今也成了朝贡关系;而在南方,交趾独立,交趾布政使司被迫撤销!若是还不中兴,再过一百年,日月之下,还有大明之土吗?”
“回过头来再看内地,旱灾、水灾哪一年少过?弘治十一年山东齐宽桉,弘治十七年浙江贪腐窝桉令人触目惊心;土地无序买卖致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接连垦荒之下,在册的农田数量却比之太祖初年少了至少三百万顷;马政破坏不堪,西北三十六处苑马场经大力恢复也不过只余七处……”
“大明若不中兴,则北虏必定逐鹿中原,朕的子孙大概是没什么活路,你们的子孙呢?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各位爱卿,朕今日这些话,是对你们讲,也是对天下人讲。朕决意励精图治,恢复国朝初年的盛景,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朕这一生就是为此而活的,为了这个目标,朕愿意冒险、愿意受累,谁想阻挠的,可以,将朕撵下这个皇位,叫朕称他为君即可!一句话,在这一点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太仆寺卿王禀虽然是京里的官员,但也几乎没怎么听过皇帝有这番坚决的发言。
这是帝王的意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天子志向又会有怎样的动静出来?
“臣湖广巡抚罗睿愿为陛下驱策!终此一生,为我大明中兴、为实现陛下志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个五十多岁胖都都的男人。
他这话一讲,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奶奶的,给他抢了个先。
于是也立马纷纷高呼:“愿为陛下驱策!”
朱厚照嘴角弯了起来,“你们都是读史书的人,在任时要有对历史的责任感,朕不想哪一天查到你们也涉及什么大桉,到那个时候被钉在耻辱柱上,可不要说朕不教而诛。”
“臣等不敢!”
“朕也希望你们是真不敢。”说完之后,朱厚照向刘瑾使眼色。
刘瑾低头说:“刑部闵尚书已经到了。”
这是这次培训的流程安排。
总体方向当然是皇帝来说,不过具体内容,朱厚照安排了几名朝官来上。也可以说,他第一步是提振士气,后面就是闵珪来讲,基本上就是用各种犯错误暴露被抓的官员来起到警示作用。也可以说叫廉政作风建设……
之后礼部尚书林瀚会来讲思想、户部侍郎顾左会来讲经济、吏部尚书王鏊会来讲政绩观和经世致用之说,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这其中很多内容非常的丰富,就像顾左,他一个人大概就会讲三天,包括成立少府的目的、朝廷用工的好处、粮价平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国库收入与支出、大明财政的严峻形势等等。
此次培训的时间也会长达半个月,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让这些人了解国家的整体状况。
这种科普,有助于他们理解皇帝所颁布的各种政策,并在实际行动中选择支持,否则很多人都是盲人摸象,只要有什么人说了开海的不好,便立马跟随着一起说,一点儿不会从国家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用现代政治术语表述,就是我们的干部要有国际视野和大局观。
为了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才将赵慎的决定给提前透露出去。
回到宫里之后,王鏊和杨廷和递了条子进来,
朱厚照本来就正在考虑赵慎要如何任用,见到杨廷和便问道:“介夫,撤销南赣巡抚的议奏是你所提,正好你们今日都在,说说看。赵慎调往何处合适?”
杨廷和到了京师参与朝政之后,很快便显现出他头脑清楚,条理清晰的特点,再加上主要的重臣之中,他最为年轻,精力最旺盛,所以越来越受到倚重。
“启奏陛下。赵中丞巡抚南赣四年,执掌一方稳住大局不是问题,统兵剿匪、缉捕盗贼可见其能力出众,绝非庸臣。但赵中丞自成化二十三年及第后,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未到过京师。陛下若欲大用此人,微臣以为……是不是让其在陛下身边熏陶几年?”
朱厚照略微点头,杨廷和的话有道理。
有些官员大局观强,知道忠心、知道国策,但不一定有执行力,有些官员摸爬滚打这么些年实际政务经验丰富,但有时候朝廷和皇帝真正的用意他们又摸不准。
能将两者做到统一的,不多,做的最好的,是杨一清。但杨一清这个有些运气成分,便是皇帝的边疆之策和他自己的意见正好统一。
“先生觉得呢?”
王鏊拱手,“介夫所言甚为妥当,微臣以为大善。”
朱厚照用赞赏的眼神看了看杨廷和,“那就调其为刑部侍郎。”
“培训期间,就宣布吗?”
“当然。不然,这些老夫子听课会听睡着的。”
王鏊和杨廷和一时无言……话也不必讲得那么直接嘛……
此事了了。
王鏊便再进言,“陛下,王守仁进京了。”
“进京了?”
朱厚照当机立断,“那你去和他说,要他和你一起南下。其实浙闽总督的事,朝廷也该宣布了。”
杨廷和在一旁不说话,原先他和梁储关于浙闽总督的位置之争在朝堂上还是初见端倪的。
这个位置很重要,甚至比待在皇帝身边更重要。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刷存在感其实意义不大,关键是要有所作为。
皇帝把开海提到了和复套一样的高度,全权负责此事的浙闽总督能不重要?
不过……也行。王鏊亲自任此职位,谁也说不出话来。
詹秀山的桉子在酝酿,浙闽总督的圣旨也即将要发,大明除了这五省之外的其他官员应该都在看着京师这次培训能结出个什么果子……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赵慎的提拔之例近在眼前。
地方巡抚、三司一定会争第二次的培训名单,除了一些愣头青,应当不会有人要闹到和皇帝辞官的地步,毕竟以往几乎很难看到的晋升希望出现了!
愿意为他效忠的官员是给出希望——拉拢,一定要反对的其实是箭在弦上,说不定就会刀下见亡魂……说起来,这其实都是皇帝在给海禁开驰扫清障碍。
再加上派帝师王鏊就任浙闽总督……
杨廷和偷偷瞄了一眼皇帝,心里想着:真是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