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136大明税改的尝试

1136大明税改的尝试(1 / 1)

笔趣阁小说 http://www.023dn.com/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给俞大猷全权操办吧,按东番岛旧例执行。”

陈太后在充分听取了三位阁臣和兵部尚书谭纶的意见后,一槌定音道,“就是皇帝接见那个苏禄国国王的时候,三位爱卿可要陪着,免得失了我大明皇室体面。”

现在小皇帝毕竟还未成年,太后担心的就是小皇帝有些被人看轻。

要知道,万历皇帝朱翊钧现在可不仅仅是年幼,他的腿疾经过这些年御医的诊治,基本已经宣布治疗无望了。

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接见外臣,若是坐在龙椅上自然没什么,可一走动起来就会被人发现,他走路是一瘸一拐的。

虽然中国历代王朝大多不会明文规定开科取士不仅要考生文采斐然,还要相貌出众,但实际上也是有这方面要求的。

这唯一例外的,自然就是强盛的大唐了。

唐朝参加科举考试,颜值不高或者长相怪异,很可能会因此名落孙山。

据唐朝的《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即:一是身材要挺拔丰伟,长相俊美;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言善辩;三是书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学。

在这四条考核标准里,容貌长相压倒了能言善辩、书法以及文章才学等条件,排在了前面,可见颜值对考试选拔的重要性。

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

同朝代的诗人、词人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

还有就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其实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称号是南宋才开始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唐朝就已经有了“探花郎”。

只不过那时候的探花并不是考试名次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殊荣。

自从唐代以后,每一榜进士都有探花使,也称探花郎。

探花使由年轻俊美的进士担任,负责在琼林宴上选出,到各名园采摘鲜花,并且赋诗迎接状元,因此得名探花。

当时的探花郎不是一甲第三名,只是年轻、英俊的美少年。

传统承袭到宋朝,宋太祖也规定,进士中选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在琼林宴上采花献给状元,因此得名探花。

直到南宋时期,一甲第三名才被称为探花,民间也称之为探花郎。

据说,那时候的探花郎依要然在名园采花,在琼林宴上赋诗,敬献给状元。

当然,这样的传统在明朝就没有了,所以知道探花有此责任的还真不多。

由此可见,其实中国自古也算是外貌协会的创始会员国,虽然这些只是要求臣子,但皇帝多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万历皇帝后来学嘉靖,几十年不出宫露面,多少也和他的腿疾不无关系。

大家知道皇帝有腿疾是一回事儿,可亲眼看到就是另一回事儿。

听闻太后的话,四人都是齐齐颔首。

就在众人准备请辞,退出慈庆宫回前面的时候,张居正忽然若有所思开口道:“另外还有一件事儿,是昨日户部王尚书说起的。”

“还有何事?”

陈太后听后当即问道。

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钱袋子有事儿都不是小事儿。

朝廷和宫廷的运转,都离不开钱财支应。

“之前南海水师筹划东番岛,将东南沿海赋税全部留下。

之后因为西南事,朝廷又下文将云南赋税全部留下以备万全,如今户部虽还有余银,但算算迦运河开凿,还有其他工程支应,北方边军的军饷赏赐,今年怕是又要入不敷出。

去岁结余那点银子,貌似是根本不够的。”

张居正开口说起户部对今年财政预算进行核算后的结果,已经预计到今年又会出现亏空。

王国光可是知道张居正最在乎的其实就是户部,户部有盈余才好,出现亏空肯定就要想办法弥补。

现在的大明朝廷可不像嘉靖朝,还有老库的银子可以支撑。

现在的银子一旦亏空,就预示着有地方没银子支应,可是会出问题的。

张居正的考成法推行,本质就是为此。

若是推行考成法的前提下,朝廷依旧亏空,张居正的面子可就不好看,而且势必让更多人反对继续施行考成法。

所以得出结论后,王国光不敢怠慢,连夜就把预算结果通知了张居正。

而此时慈庆宫里,掌握大明权利的所有人都在,张居正也趁势就把此时拿出来说说。

当然,亏空的理由貌似也是推给兵部,毕竟大头都是兵部那边账上的。

魏广德的责任,貌似也不小。

原本历史上,万历初期那几年,大明对外都是执行防守反击的政策,不管是对辽东还是西南,仗打得都很克制。

其实本质,就是张居正不想花钱的缘故,要做户部漂亮的账面数字,让人看到他推行考成法的成效显著。

不过这一世,穿过来一个几百年后的灵魂,在他的影响下,大明朝廷对外国策明显改变,有些事儿也不是他这个首辅可以说了算的。

“户部计算亏空会有多少?”

陈太后开口询问道。

“若西南无事,亏空在百万两银子左右,主要是东番岛和南海水师的投入。

原本计划为登莱水师筹措二十万两银子造船,工部出十万两,户部出十万两的计划,怕是也难完成。”

张居正拱手说道。

“魏阁老,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居正已经把户部的困难抛出来,接下来就是想应对的法子。

自然,魏广德就是首当其冲。

毕竟朝廷今年的亏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造成的。

魏广德刚才听到张居正述说时,心中其实就已经在想办法。

要弥补亏空,左右不过就是开源节流罢了。

不过朝廷的银子,进出有数,就那么些进项,节流肯定没办法,就只能想办法开源。

可一旦开源,免不了被朝中老学究和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攻击为与民争利。

魏广德略微思索,最终还是只能拿出那一招,先把此事应付过去再说。

其实,大明朝现在经济可谓高度发展,就月港开港以来,江南工商业一片繁荣。

只不过明朝创始人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制有问题,导致民间经济繁荣,但是朝廷税收的增加却非常少。

加之地方上官吏也上下其手,玩所谓的稳定,把增收的税收也做账给平了。

当然,税还是收了的,只是没上缴到国库罢了。

户部增加不了税收,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织机,现在每年大量只怕生产出来,通过月港流向海外。

江南的织坊都选择增加织机的数量,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可是按织机数量收税。

不管织坊一年产出多少布匹,一台织机一年要交多少匹布是硬性规定,朝廷多少都应该见到成果才是。

另外,像瓷窑也是如此。

但实际上,朝廷这时候还真就没见到这笔增加的税收。

魏广德知道,张居正其实也明白,只是不好插手。

最起码,在那些人没有犯错误前,他们不好直接针对。

官员腐败,上面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有官员出了纰漏,才会进行处理,而不会主动去清理。

商税这个就是大明朝最大的坑,魏广德谨慎的性子自然不会去触碰,还是交给后来人去做吧,或许他们更有智慧破解这个难题。

来自后世,魏广德自然也学会了一些推卸责任的法子。

至于摆在眼前的难题,他也不是没有筹划过,其实很早以前他就已经有了想法。

只不过,其中多少也牵扯到他自身利益,所以一直拖着,反正也没到那一步,能够少损失点就少损失点。

此时陈太后和李太后都看向他,张居正、吕调阳和谭纶也都看着他,都在等待他给出答案。

魏广德上前一步,向上面的太后和皇帝拱拱手,这才说道:“其实,这些年江南工商业恢复的很好,已经不复当年倭寇横行时乱像。”

听到魏广德开篇这段话,两宫太后和小皇帝还好,可是张居正、了吕调阳和谭纶都齐齐色变。

明朝政治家不可谓少,可始终没人敢动商税的念头,唯一敢出手的,也就是那位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

但是他最终结局,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是真的没错。

要说张居正完全不懂经济,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知道其中牵扯太广,不仅有勋贵身处其中,还有地方士绅豪族,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魏广德本身,也是其中受益人。

要不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做生意,其实只要有资源,做生意肯定比买地收租强许多。

“自月港开埠以来,这些年贸易额每年都有增加,现在市舶收入已经接近二十万两银子。

不过,这和我当年做出的预测依旧天差地别,张首辅应该还有印象才对。”

魏广德这时候看向张居正说道。

张居正当然知道魏广德这话里的意思,当初他可是夸下海口,开海做的好,一年让朝廷净赚百万两银子不在话下。

而眼下,只要不是动商税就好。

如果是针对月港加税的话,貌似可以。

毕竟,只是局限于一地,地方上阻力会小很多。

此时,张居正已经松了一口气。

其实若非必须,他也不想失去魏广德这个支持他的好盟友。

“据我所知,去年月港出海货物,已经接近六百万两银子,今年只怕会更高。

算起来,市舶的收入,今年怕是会超过二十万两银子。

但是在我看来,这依然不够。

夷人既然不远万里来我大明从事贸易,说明这些货物的价值依旧巨大,可以为他们的带来不可计数的财富。

如此利润,只是收点市舶,显然不够。”

魏广德说到这里,吕调阳已经急不可耐的问道:“魏阁老的意思,难道是加收月港市舶?”

魏广德听了吕调阳的话,轻笑摇头道:“市舶是有定制的,虽然收的是夷人的钱,可真要多了,他们全部承担,怕是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虽然他们不满也无所谓,不过传出去终归不好,说我大明如何贪婪妄意。

我的意思是,在月港建立牙行制度,所有进出月港的货物,入场登记就加收三成赋税。”

“三成?”

张居正一听就吓了一跳,先前魏广德可是说了,月港一年贸易额在六百万两上下,三成可不就是百八十万两银子。

加上原有的市舶收入,月港的收入可就破两百万两银子了。

“会不会太高。”

张居正开口说道,他不说什么与民争利的屁话,因为月港的东西都是外贸的,卖给外国人,和大明百姓无关。

他至少担心税赋太高,把商人们都吓跑了。

杀鸡取卵的事儿,可是干不得。

他宁愿少收点,每年增加几十万两银子也是好的,也比鸡飞蛋打了强。

“三成关税,估计商人们一开始会想着让夷人承担,短时间内应该会对贸易有影响。

但是在我想来,这笔关税最好是商人和夷人共担最好不过。

而且我大明的商品别无分号,其他几处市舶只要严管,凡是通过市舶司外销商品都要征收三成关税,也就不怕他们从别处绕过去了。”

魏广德还真不怕夷人不来,只要想要大明商品,除了月港,也就是广州等几个市舶司。

只要严管,那就是独家生意,想不赚钱都难。

其实加征三成关税也不算多,比起运到欧洲不知道翻多少倍的利润,不过小巫见大巫。

“这也是为什么吕宋不直接驱逐西班牙人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他们的商人来大明贸易。”

魏广德最后说道。

其实,在月港加税只是他增收商税计划的一部分,今天不过是先抛出来,试试朝廷和民间的反应。

在魏广德的计划中,利用明朝已经建立的“官牙制度”,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收税,才是比较稳妥的一个法子。

朱元璋既然定下商税的祖制,要改难度有点大,那就变通一下。

商品生产阶段我不收税,但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流通,我在流通环节收税,貌似是一样的。

最新小说: 三国开局先苟住爆兵 登基要杀我,我走了后悔啥? 从县令到称帝!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大明:爷爷你朱元璋,带我要饭? 我成并肩王,你知道后悔了?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靖康年:朕为大宋续命三百年 废物养子,竟是绝世强龙 [综武侠]黑店日常经营中